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预约

贵州医科大学2023考研自命题考试大纲:626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2022-11-07 10:49:40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2023考研自命题考试大纲:626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贵州医科大学2023考研自命题考试大纲:626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考试大纲是各院校为当年考生考研初试或者复试所框定的考试范围,包含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和专业课考察目录、参考书目。侧重于专业课考研范围。下面是天任考研小编大家整理的贵州医科大学2023考研自命题考试大纲:626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中医综合(自命题)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是为我校招收针灸推拿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本专业 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 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针灸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 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Ⅱ. 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能力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 学、针灸学。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针灸基本理论知 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针灸 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 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 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 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经络基础理论,诊法与 辨证,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以 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 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 与判断。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 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针灸 处方、针灸治疗。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占 60%,共 180 分

中医诊断学 30%,共 90 分

针灸学占 10%,共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客观题 (选择题 ) 每题 2 分,150 题。其中:

A 型题 第 1—6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0 分 B 型题 第 61—9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C 型题 第 91— 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X 型题 第 121— 15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Ⅳ. 参考书目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新世纪第四版) (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 材)(第十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 4 版),郑 洪新主编。

2.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新世纪第四版)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 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6 年 7 月第 4 版) ,李灿 东主编。

3.《经络腧穴学》 (新世纪第四版) 全国中国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 教材(第十版),沈雪勇主编。

4.《刺法灸法学》 (新世纪第四版) 全国中国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 材(第十版),王富春、马铁明主编。

5.《针灸治疗学》 (新世纪第四版) 全国中国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 材(第十版),高树中、杨骏主编。

Ⅴ. 考查内容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 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 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1 ) 整体观念: 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

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 各方面。

( 2 )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 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 二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精气学说

( 1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2 )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 3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 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 1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2 ) 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 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 (太少阴阳) 与三 分法 ( 三阴三阳 ) 。

( 3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 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 4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 病的诊断与治疗,说明中药的性能。

3.五行学说

( 1 ) 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事物 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 2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五行的生克、 制化,乘侮、母子相及; 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 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 3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 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 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 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 三 ) 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 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在志、在液、在 体、在窍、在时。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肺、 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 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 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 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 四 ) 气、血、津液 1.气

( 1 ) 气的基本概念。

( 2 ) 气的生成。

( 3 ) 气的生理功能。

( 4 )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株式: “气机” 、 “气化”的

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 5 ) 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 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 1 ) 血的概念及生成。

( 2 ) 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 1 ) 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 2 )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 肾及三焦在 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 1 )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

( 3 )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 能摄津,津能载气

( 4 )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 五 ) 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 关系及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 六 ) 体质 1.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 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 及其他因素。

3.体质的分类。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七 ) 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 “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 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 八) 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 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 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 复发。

(九 ) 病机 1.基本病机

( 1 ) 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 2 ) 邪正盛衰病机

①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

正相持。

( 3 ) 阴阳失调病机

①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②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 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

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 及病理表现。

( 4 ) 气血失常病机

①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②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 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 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疾病传变

( 1 ) 疾病传变的形株式

①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 内伤病传 变等。

②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 2 )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十) 防治原则 1.预防

( 1 ) 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 关系。

( 2 ) 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 防止病邪侵害。

( 3 ) 既病防变: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 2.治则

( 1 ) 概说:

①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②治病求本:是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③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 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 2 ) 正治与反治

①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3 ) 治标与治本

①缓则治本

②急则治标

③标本兼治

( 3 ) 扶正与祛邪

①扶正祛邪的概念

②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 4 ) 调整阴阳

①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②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

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 5 ) 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6 )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 中医诊断学

( 一 ) 绪论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 书写。

2、 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 以常达变。

3、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症结合。

( 二 ) 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 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 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 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 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 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 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 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 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 事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 (舌神、舌色、 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 (苔 质、苔色) 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 三 ) 闻诊

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 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 四 ) 问诊

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 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 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 问汗

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特征 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 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 闷痛、绞痛、空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 及其临床意义。

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 腰痛、 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5、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 腹胀、身重、麻木及乏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6、 问耳目:耳鸣、耳聋、 目痛、 目眩、 目 昏和雀盲的 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问睡眠:不寐与多寐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8、 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 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特

征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 偏嗜食物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 口淡、 口苦、 口甜、 口酸、 口咸、 口涩和口黏腻 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

9、 问二便

大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 义。

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 义。

10、 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问男子: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表现特征及临 床意义。

( 五 ) 切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临床意义。

2、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4、28 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相似脉的鉴别,相兼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真脏脉

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6、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7、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与临床意。

( 六 ) 八纲辨证

1、阴阳

( 1 ) 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 2 ) 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 3 ) 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

( 1 )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

候分析。

( 2 ) 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3、寒热

( 1 ) 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 2 ) 寒热转化、寒热错杂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 3 )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 鉴别。

4、虚实

( 1 ) 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 2 ) 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表现类型及机 理分析。

(七) 病因辨证 1.病因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 候与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疫疠证候的 概念及特点。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4.劳伤、食积、虫积、外伤所致证候的表现。

( 八) 气血津液辨证

1、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闭 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证 候分析。

3、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 证和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津液不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痰证、饮证、水停证、 内湿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 证候分析。

(九) 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心与小肠病的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

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 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 候分析。

3、肺与大肠病的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 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脾与胃病的病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 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胃阴虚证、 胃

气虚证、 胃阳虚证、 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和证候分析。

5、肝与胆病的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 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 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 肾与膀胱病的病证: 肾精不足证、 肾阴虚证、 肾阳 虚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 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 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 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十) 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与传变形式。

2、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 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卫 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 基本特点。

三、针灸学

( 一 ) 经络、腧穴总论

1、经络学发展简史。

2、经络的含义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3、十二经脉的含义、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及其气

血流注次序。

4、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的含义、循行分布规律及生理功能。

5、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 四海理论。

6、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运用。

7、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8、腧穴的定位方法 ( 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 位法 ) 。

( 二 ) 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 1 )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

鱼际、少商。

( 2 )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 里、 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 3 ) 足阳明胃经:承泣、 四白、地仓、颊车、头维、 下关、人迎、梁门、天枢、 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 条 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内庭、厉兑。

( 4 )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 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 5 ) 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 少府、少冲。

( 6 )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 天宗、颧髎、听宫。

( 7 )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 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 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 8 )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 阴谷、肓俞。

( 9 )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 曲泽、郄门、间使、 内关、 大陵、劳宫、 中冲。

( 10)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 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 11 )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 泣、风池、肩井、 日月、环跳、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 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 12 )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 曲泉、 章门、期门。

( 13 ) 任脉: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 中脘、 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 14 ) 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 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印堂。

3、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 四缝、二白、 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 三 ) 刺灸法

1、毫针刺法

( 1 ) 毫针构造,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体位、消毒等) 。

( 2 ) 进针及行针手法 (基本及辅助) 。

( 3 ) 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

( 4 ) 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 5 ) 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 6 ) 晕针、滞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针

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 7 ) 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2、灸法

( 1 ) 灸法的种类。

( 2 ) 灸法的作用。

( 3 ) 瘢痕灸、无瘢痕灸、隔物灸、温和灸、雀啄灸、 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

( 4 ) 灸法的注意事项。

3、拔罐法

( 1 ) 拔罐法的作用及使用范围。

( 2 ) 闪罐法、 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 留针拔 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 3 ) 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用范围及注意 事项。

6、 电针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7、耳穴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常用耳部穴位的定位 及主治;常见病的耳穴诊治。

( 四 ) 针灸治疗

1、治疗总论

( 1 ) 针灸治疗作用。

( 2 )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治病求本 (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三因治宜 ( 因人治宜、 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 3 ) 针灸治疗作用。

( 4 ) 针具处方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 选穴、对症选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 5 ) 常用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远近配穴、上下配穴、 前后配穴、左右配穴) 、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 同名经配穴) 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 7 ) 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背俞穴、原穴、 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 组成、分布特点及临床应用。

2、治疗各论

( 1 ) 内科病证

中风、眩晕、头痛、面瘫、面痛、感冒、咳嗽、心悸、 不寐、郁证、痫病、胁痛、胃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 癃闭、痿证、痹证、腰腿痛的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头痛、面瘫、面痛、痿证、痹证、腰腿痛的经络辨证。

( 2 ) 妇科、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病、绝经前后诸症、 缺乳、遗尿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 3 ) 皮肤科、外科、骨伤科病症

瘾疹、湿疹、蛇串疮、神经性皮炎、痄腮、乳痈、扭伤、 项痹、落枕、漏肩风、膝痹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 分析。

项痹、落枕、漏肩风的经络辨证。

( 4 ) 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痛的治法、 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 5 ) 急症

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 症、 肾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原标题:贵州医科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文章来源:https://yjsxy.gmc.edu.cn/info/1118/1248.htm

怎么根据考研大纲复习

考试大纲是考研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考研考试大纲来复习,详细的了解考试的内容、题型、类别和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建议复习的时候还是要全面的掌握大纲内容,并对大纲中的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

对于考研考试大纲中未列出的知识点,有时间的话可以拓展学习下。因为每年都或多或少出现超纲题。而那些大纲中明确标明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特别是大纲新增考点和知识点,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一般来说,修订的考点往往是该年命题的重点,也是该年的热点问题。

但这也不是绝对,因为现在考研试题的制定越来越活,而且反押题的趋势也很明显。

以上是天任考研为考生整理【贵州医科大学2023考研自命题考试大纲:626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供在考研路上的各位参考,希望对你考研备考有所帮助,祝顺利上岸!。

热门好课推荐

MORE

2025考研英语无忧班

时长:468课时


  • 刘晓艳

  • 张超

3000元
已报501人

2025考研数学无忧班

时长:604课时


  • 李永乐

  • 宋浩

4000元
已报198人

2025考研政治无忧班

时长:225.5课时


  • 孔昱力

2000元
已报337人

2025考研管综无忧班

时长:440h


  • 吕建刚

3980元
已报1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