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财务会计考研复试大纲
《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名称:会计硕士MPAcc
|
|
科目代码及名称
|
考试大纲
|
33财务会计
|
考试目的与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对会计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测试考生对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会计要素分类、会计计量属性等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核考生运用上述会计基本原则、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
内容比例:
财务会计概述 约5分
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 约10分
金融资产 约10分
存货 约5分
长期股权投资 约10分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 约10分
负债 约10分
所有者权益 约5分
收入、费用和利润 约15分
财务报告 约20分
题型比例:
客观题 约60分
1.单选题 约20分
2.多选题 约30分
3.判断题 约10分
主观题 约40分
1. 计算分析题 约4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财务会计概述
考试内容
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各种计量属性的定义和适用范围、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考试要求
1.了解基本概念: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
2.掌握基本理论:权责发生制、各种计量属性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3.了解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
考试内容
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的核算,坏账准备的计提。
考试要求
1.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核算与控制。
2.掌握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与方法。
(三)金融资产
考试内容
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各类金融资产之间转换的会计处理以及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考试要求
1.掌握金融资产的分类。
2.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3.掌握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四)存货
考试内容
存货的含义和分类;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存货期末计价方法以及相关会计处理。
考试要求
1.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
2.掌握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存货按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计价的会计处理。
3.掌握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4.掌握存货期末计量及其会计处理。
(五)长期股权投资
考试内容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
考试要求
1.了解投资的含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含义
2.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3.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4.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
(六)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
考试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含义的掌握和运用,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以及相关会计处理。
考试要求
1.掌握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原则及其会计处理。
2.掌握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及其会计处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方法。
3.掌握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处置的会计处理。
(七)负债
考试内容
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的含义和会计处理。
考试要求
1.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的会计处理。
2.掌握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
3.掌握借款费用的含义及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
(八)所有者权益
考试内容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和各组成部分会计处理。
考试要求
1.掌握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2.掌握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
(九)收入、费用和利润
考试内容
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原则和计量标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运用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1. 了解收入、费用的含义及其分类
2.掌握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及其会计处理。
3.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十)财务报告
考试内容
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运用财务报告基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1.掌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含义及涵盖的期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3.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披露要求。
4.了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前期差错的含义。
5.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及其会计处理。
6.掌握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7.了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内容。
参考书目:
《财务会计学》(第七版) 戴德明 林钢 赵西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