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知识经济时代,读大学成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可靠途径。读了大学,为社会接纳的可能性大增。如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名学生上大学自然有一千种学法,不同的人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各异。那么,大学究竟学什么呢?一字囊括,学“Li”。
毋庸讳言,大学最重要的是学“历”。文凭是跻身社会的敲门砖,也是社会对一个人加以评判的重要象征符号。好学历意味着机会的增加,更预示着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社会对于毕业生第一学历的看重更加剧了这一趋势。不管高校如何扩招,名校的门槛总是居高不下。如果高考失败进了不如意的高校,寄望考研时“鲤鱼跳龙门”就成为众多学子化之不去的情结。
如果摒弃门户之见,不看重大学的门第声望,那么大学学的就是“力”,即经过大学教育后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提升,直接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自律精神的彰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者不倦,已得文凭尚温书”说的就是学历代表的只是过去,而学力才是对人一生起重要影响的决定因素。名校若有此类学生,则学力与学历相符,算是名副其实的绩优股;普通院校若有此类学生,则学力远超学历,称作物超所值的黑马股。
大学生进入校园最先学习的就是“离”——离开父母的怀抱、老师的关注和家庭的呵护,在异乡踏上人生之旅。离不离得开,这是个大问题:一是学生主观上想不想离开;二是突然间没有了约束和管制,学生的自律、自觉、自立和自强能否确保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三是哪怕学生一心想飞得更高更远,家长是否舍得放弃手中的保护伞;四是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学生在学会离开并逐渐长大的同时,既不能忘记了回家的来时路,又要让父母感知自己的进步从而放心、放手、放任高飞。
学“吏”是部分学生的最爱。学生会会员、社团组织成员、班干部等,都属于此列。有的学生学到了领导必须“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人民公仆”理念,而有的学生掌握了“百姓轻领导贵”、“领导即主人”的家长作风。前者或许能为国家输送一些的后备人才,而后者则必然退化成只学到了“隶”,即充分领会了“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向上逢迎,向下打压”的官本位思想,而做人的真本色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有的学生学到了“例”——懂得做事的规范性要求,了解做人的根本性原则。这样的学生,在学“例”的过程中慢慢学“礼”:知书达礼,彬彬有礼。与人结交时能谦恭礼让,礼尚往来,而非傲慢少礼。“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人的进步需要他人的激发和提携,如果知礼懂礼行礼,则人生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有的学生出身寒苦,他们首先学到的是“砺”——家境贫穷却不坠青云之志,在校依靠勤工俭学自力更生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在学业上也表现。这些学生在经历众多磨炼后,就能书写出站立着的大大的“人”字,宣告自己在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精神上的自立自强。而大学教给他们的正是“立”字——通过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而立于不败之地的“立”。
学“理”,则是很多学生的愿望,虽然懂“理”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少,但并不妨碍学生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怀抱这一念想并执著追求。“理”包括人生哲理、学术真理、人情事理和道德法理。懂“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能寻觅到适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明确未来的目标为何并持之不懈地努力。与那些四年大学生活浑浑噩噩虚度的学生相比,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并拥有不断寻找生命意义的坚韧,恰恰是有勇气于风雨兼程中尚能砥砺前行的源泉。
还有的女学生,学到了“丽”。原本青涩的小女孩,经过大学生活的洗礼,出脱成“十八变”的知性美女。“丽”不仅仅是妆容的改变,更是气质和智慧的升华。如果一味追求外表的浮华,在缺少经济支柱的情况下,极易陷入世俗的攀比和为人不齿的堕落中难以自拔。学生时代的争奇斗艳,不是比拼化妆品的高雅、时装的华丽、首饰的名贵,比的是女性内心的善良、智慧的开化和人格的独立。
当然,也有的学生学到了“利”,对效益-成本核算有较为深切的理解,凡事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衡量,处处从个人主义出发考量。有极端主义者,对“利”的计算超过阈值,就达到“厉”的境界。此类学生读了几天书就不晓天高地厚,也忘记感恩图报,更不会心怀天下。他们之中或许有真材实料者,又或许属眼高手低之辈,但都存有共性:将一切进步统统归结于自己的天纵英才,待人接物缺少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须知,“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浅;自己的眼睛再亮,失去了镜子的帮助,也看不见自己的面容。”如果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再强的好汉都难敌四手,更不要说百万军中还能取上将首级了。特别是能力越强之人,如果只盯着蝇头小利,对社会将是潜藏的危害。
大学能给予学生些什么,在于学生、家长、老师、高校、社会的多方角力。其中,学生必须做自己的主人。无论其他几方面是否尽如人意,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都必须紧紧“锁住命运的咽喉”,而不是在社会狂流的冲击之下随波逐流甚至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