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介绍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硕士生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在2 年3 年完成学业。
2.博士生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 5 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导师 |
1 | 全球化与行政效率 | 全球化理论与实践,全球化规则的形成及其 扶强抑弱 性,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政府行为与执政方式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调控经济手段的变化及其效率的影响,全球化对行政效率的影响 | 唐任伍 |
2 | 公共政策分析 | 研究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剖析政府决策基本过程,探讨政策分析基本方法,分析中国政府部门政策。 | 王洛忠 |
3 | 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 对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的政府管理进行多层次分析,构建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研究体制问题分析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理论。 | 杨冠琼 |
4 | 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 | 以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为研究视角,对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结构体系进行中国特色的重新梳理和指向性创新 | 汪大海 |
5 | 危机公关的理论与方法 | 研究政府危机公关、城市危机公关、社区危机公关、行业危机公关、公共企业危机公关等 理论与方法 | 汪大海 |
6 | 公共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规划;编制管理;人事录用原理与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人员培训;教育劳动关系;工作分析;薪资报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 王建民 |
7 | 政府规制与企业成长 | 主要运用政府规制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范式,研究中国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魏成龙 |
8 | 公共组织与公民社会 | 研究公共组织与公民社会的特点、类型、方法和理论 | 徐家良 |
9 | 心理测评与人才甄选 | 人才甄选及人才测评中的心理技术及原理;人才素质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 李永瑞 |
10 | 领导力测评方法与领导力训练 | 特定组织环境下领导者的胜任特征模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领导力测评方法与领导力训练。 | 李永瑞 |
11 |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民与社会 | 研究政府、公民与社会在 信息通讯技术影响下所发生的 变迁;研究信息社会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 孙宇 |
12 | 金融监管 |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行为金融学;非国有制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 程惠霞 |
13 |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的公共管理者有效性 | 程惠霞 |
14 | 我国政府跨国公司政策研究 | 我国跨国公司政策的实践及效果;我国跨国公司政策方案设计理论;我国跨国公司政策的发展趋势 | 章文光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一级学科: 公共管理学)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自觉执行和遵守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法律及政策,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熟悉本专业前沿问题的最新进展,能够胜任公共部门管理、高等学校教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等岗位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原则上学习期限为3年。如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且论文答辩通过者,可以在2年或2年半完成学业。
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定向、委托培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学习期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学习期限为5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导师 |
1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本方向将以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为基础,根据现代公共组织理论,对我国公共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 朱光明文晓灵 |
2 |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 | 本方向将跟踪当代中外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当代社会政策分析理论,对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张汝立游祥斌 |
3 | 现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 | 本方向主要对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及地方政府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 王章维 |
4 | 当代中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 本方向主要对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探索其规律,为我国的行政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 朱光明游祥斌 |
5 | 法治行政与依法治国研究 | 本方向在研究行政法学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同时,着重研究和解决在依法治国中如何依法行政的问题。 | 王章维李 利 |
三、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硕士生在第1-3学期内必须修完规定所学课程,通过考试(采用开卷、闭卷或撰写论文方式)取得36以上学分,且通过教学和社会实践考核,经导师组确认后可进入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将在第三学期期末举行,参加中期考核者须提交前期研究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经严格审查合格者将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2.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各项课程学习必须在第一学年完成,中期考核将在第三学期末举行。被考核者必须提交详细的前期研究报告和必要的研究成果;同时必须提交规范而详细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切实可行的后期研究计划。论文开题报告必须附有论文撰写将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并对拟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作出说明。中期考核结果将由导师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参加,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四、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1.硕士生学位论文
本专业着重培养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能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提倡进行有价值的案例研究。选题的价值与可行性应有充分论证,并经中期筛选小组通过。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交答辩的文本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资料可靠,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准确。论文字数原则上不超过3万字,另附500~1000字的中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博士生学位论文
本专业博士生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研究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充分掌握所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论文的选题。鼓励博士生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博士生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必须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计划和论文大纲,并在开题时向导师组展示论文撰写拟使用的主要文献资料,并对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作出详细说明。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应提出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见解,做到基本观点明确、使用资料可靠、研究方法得当、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准确。正文不少于8万字。另须附1000-2000字的中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本专业鼓励博士生在读期间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发表相关科研成果。博士生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在CSSICI收录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国外SSCI期刊或国内一级学科最优期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必须为第一作者)。
五、课程内容简介
(1)硕士学位基础课
当代国外政府改革比较研究 Combrarative Studies on Contembrorary Foreign Countries Government Reform
本课程主要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跟踪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最新进展,对其政府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方案、改革历程、以及推动改革的组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而梳理出各国政府改革背后所依持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变迁轨迹。以资作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镜鉴。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Study
本课程主要分析和解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原则、研究逻辑等。(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也称研究法。(3)具体方法与技术,是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通过重点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方法、研究方式和调查分析技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课程3学分,54课时。
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 Theories and Abrbrroaches of brolicy Science
本课程将在系统掌握政策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中外具体案例,对现代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过程分析与政策效果预测和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主要讲授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模式,以及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理论与实际方法等。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Monograbrh of Recent Develobrment in the Area of brublic Management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公共管理科学经典和前沿的核心理论及理论传承与沿革的内在逻辑脉络,深入领会公共管理的问题分析框架,初步了解公共管理理论的构建方法,并密切跟进公共管理科学的最新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奠定学生未来专业从事公共管理系统理论研究的学科基础,锤炼学生针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分析及价值判断的理论思考能力,和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所可能需要的实际能力。本课程内容的重点为近三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每年更新课程内容的三分之一。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行政法学专题(Monograbrh of Administrative Law)
行政法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部门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相继颁布实施,各个行政管理领域也制定了大量的法规和规章。适应实践的需要,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政法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行政法、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行政法主体的一般理论与行政主体的职责、职权及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及行政行为的功能、形式、要素、法律效力和各种行政行为的运作程序;行政复议的一般理论及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复议参加人、程序和复议决定;行政赔偿的一般理论及行政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赔偿范围、方式、标准与程序等。
本课程采取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在教师提供的专题范围内自行选定题目,作出学习报告或课程论文提纲,并相互讨论,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完成该课程论文。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2)硕士学位专业课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 Study on the Theory ambr; brractice of brublic Sector brerformance Evaluation
本课程主要研究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共组织的特点以及绩效评价的有效途径。
社会政策专题 Monograbrh of Social brolicy
本课程主要向研究生介绍当代中外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前沿进展情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1)掌握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掌握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3)掌握中国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4)掌握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生们将全面掌握社会政策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从而为今后撰写学位论文,尤其是为走向社会之后能够独立进行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奠定较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NGO与社会发展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Develobrment
本课程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对非政府组织(NGO)相关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国际性与本土性个案的引介和讨论,增进学生对于非政府组织内涵、组织运作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间组织及近现代非政府组织发生、发展的历史辨析,探究未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公共经济学 brublic Economics
本课程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对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范式的研究和讨论,探讨政府的经济角色与功能、管制、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转移支付等重要议题,以使学生熟悉公共部门经济的运作与影响。并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相关公共政策及政府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br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整个公共组织系统及具体的行政组织、相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其工作性质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它是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管理,通过制定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来规范管理活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部门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当前公共部门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党政人才队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管理,重点关注公共人事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变革趋势,以提高研究生研究公共人事问题的兴趣和从公共人事角度分析公共部门问题的能力。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公共组织与管理 brublic Organization ambr; Management
本课程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系统讲授公共组织相关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共组织的独特特性,并进而能够熟悉公共组织的形态、组织设计与运行规律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共组织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给予病理分析。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行政诉讼法学专题 Monograbrh of Administrative brrocedural Law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系统讲授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采取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在教师提供的专题范围内自行选定题目,作出学习报告或课程论文提纲,并相互讨论,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完成该课程论文。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教学大纲
(3)硕士专业选修课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Study on the Social brroblems of Contembrorary China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一方面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在不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也起着促使社会在稳定、发展的轨道上运行的作用。对一个社会的成长来说,能够避免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的不断再生,就意味着社会本身存在认识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创新的机制。本课程所展示的是当前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种种层面,认识这些问题,是为了寻求解决之道,使中国社会转型阶段实现最大限度的平稳过渡。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Combrarative Study on Civil Service Systems of China ambr; Foreign Countries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概括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科学体系,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学习、借鉴和吸收外国有益的经验,寻求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途径。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市政学专题研究 Monograbrh of Municibral Theory
市政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对市政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市政的概念、市政的发展、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市政职能和市政过程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并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专题研究 Monograbrh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brublic Sector
本课程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公共部门所面临的环境,探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机理、性质及形态,并结合具体个案,对中外公共部门面临危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尝试构建公共部门应对危机的预案模式。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 Modern Leadershibr Science ambr; Art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在现代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丰富领导经验,把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科学化。其中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以及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本门课程主要探讨的内容。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中国政党与政治 brarty brolitics and Government System of China
本课程主要讲授政党政治与政府过程学说的一般原理,着重讨论当代中国政府体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政党的领导作用,特别是结合近二十年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展开讨论当代中国政府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的实际状况及发展目标。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电子政府与信息公开 E-Government amb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rublicity
本课程将系统学习电子政府概要,电子政府的运营理念与管理方式,政府机关公务处理的电子化,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府的技术基础,政府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电子政府系统的安全保障,电子政府系统及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中国电子政府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战略等基本制度的程度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电子政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务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提高其从事相关工作的实务能力。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现代政府决策模式研究 Studies on the Model of Moder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本课程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研讨有关政府决策的相关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对政府决策进行模式化处理,构建出政府决策的相关模式、模型,以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政府决策的类型、过程及绩效进行分析。本课程2学分,36学时。
法治行政研究 Studies on Administration by Law
法治是指国家存在依法办事或依法治理的原则和状态,相对于人治而言。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法治行政是相对于人治行政而言的,其基本含义和意义在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法治行政强调保障人权和公民的权利、自由,要求法律必须符合社会正义。法不仅指静态的法律条文,还包括动态的法、法的理念(人权、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等法的精神)。在此,法具有目标、价值意义。
本课程采取案例式教学法,由教师提供案例,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为主要方式。所选择的案例主要包括当前的行政管理领域的社会关注焦点问题以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本课程2学分,3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