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二节 心智技能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由于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必须首先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想向心理学的渗透,人们开发出了可以用来确立心智技能的“心理模拟法”。
所谓心理模拟法,就是模拟与人的心理功能系统平行的系统,以找出能与心理的关键特征——对应的物质系统。这类模拟是依据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同功异构的特点而确定的。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两个步骤:模型的确立和模型的检验。
(一)模型的确立
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作为创拟模型的基本方法。
(二)模型的检验
拟定假设性的操作原型后,应通过实验来检验这种原型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教学心理实验的方法和计算等方法进行检验。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2014年厦门大学已考简答题)
(一)加里培林的阶段形成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
1.活动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形成的准备阶段,其任务是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具体要求是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学习,以便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多种多样的表象,特别是概括化水平较高的表象,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向第三阶段转化奠定基础。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是外部的物质与物质化活动向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是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质变。
4.无声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活动借助于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
5.内部言语阶段
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活动的省略、压缩和自动化。
(二)冯忠良的三阶段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冯忠良认为心智技能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1.原型定向阶段(加里培林的第一个阶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包括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活动的结构,就是儿童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因此,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就是使儿童掌握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并使这种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也可以说,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儿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加里培林的第二个阶段)
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原型操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
3.原型内化阶段(加里培林后三个阶段的总结)
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三)安德森的三阶段理论
安德森的三阶段理论包括: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2.联结阶段。学习者把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
3.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此时,个体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有意识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成条件化知识
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其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通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言语活动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促使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四)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心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
注意: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阶段划分,但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互通的地方,对比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更有利于记忆。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