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视觉现象”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视觉现象
1.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大多数光线由物体表面反射后进入眼睛,而不是直接从光源来的。因此,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明强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
(2)明度与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是不同的。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它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而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它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nm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
因此,当人们由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
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就是普肯耶现象(又称“浦金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
(1)颜色概述
①颜色的含义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颜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②颜色的三个特性
A.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B.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C.饱和度:又叫浓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2)颜色混合是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
①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②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3)色觉缺陷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2)马赫带
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马赫带不是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的结果,而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是由于相邻的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3)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视敏度一般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视觉系统能把在不同时间内得到的刺激整合起来。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视觉感受器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继续活动等。
(1)视觉适应
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②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后像
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叫正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叫负后像,颜色视觉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3)闪光融合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的时候,闪烁的光就变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刚看到连续的光的时候,明暗交替的频率叫闪光融合频率,也叫闪光临界频率(CFF),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4)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视觉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之外,还有图形掩蔽和视觉噪音掩蔽等。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视觉现象”,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