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九章4 细菌性食物中毒”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
1.沙门菌属
革兰染色阴性。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菌等较为常见。
2.副溶血性弧菌
革兰染色阴性多形球杆菌及稍弯曲弧菌,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虾、墨鱼等海产品以及含盐量较高的咸菜、咸肉、咸蛋等腌制品中。抵抗力较强,在抹布和菜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但对热和酸极为敏感。
3.金黄色葡萄球菌
简称金葡菌,是致病的主要病原菌。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可污染牛奶、蛋类、淀粉类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毒素耐高温,煮沸30分钟仍保持毒性,能致病。
4.大肠杆菌
肠道正常存在的菌群,一般不致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数月。
5.其他
蜡样芽孢杆菌等也可导致胃肠型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
2.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致病。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发病比较集中,多以爆发和集体发病的形式出现。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毒素型、感染型和混合型。细菌或毒素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与食物受细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进食量(即进食的活菌数和毒素量)、机体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1)肠毒素可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引起一系列酶反应,抑制肠上皮细胞对钠和水的吸收,促进肠液和氯离子的分泌,导致水样腹泻。
(2)细菌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胃肠黏膜炎症,并使消化道蠕动加快产生相应症状。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病程短,以先吐后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潜伏期短。
2.主要表现
(1)一般起病急,先有腹部不适,继而出现上腹部、脐周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
(2)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为黄色稀水便或黏液便,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粪便可呈血水样。剧烈呕吐、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甚至周围循环衰竭。
(3)查体见上腹部、脐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少数患者出现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4)病程短,多在1〜3天恢复。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等做细菌培养。
六、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夏秋季有进食可疑被污染食物史,如已变质的食品、海产品、腌制品,未经加热处理的卤菜或病畜等。共餐者在短期内集体发病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先吐后泻。同食者在短期内出现相似的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实验室检查
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做细菌培养。各种标本获得相同病原菌,有助于确定诊断。
七、治疗要点
由于病原菌和肠毒素多于短期内排出体外,病程短,故以对症治疗为主。适当休息,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
八、护理、健康指导与预后
1.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导致呕吐、腹泻引起大量体液丢失有关
①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
②严密观察患者呕吐和腹泻的性质、量、次数,及时将呕吐物和粪便送检。注意观察伴随症状,严重患者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及时发现脱水、酸中毒、周围循环衰竭等征象以配合处理;
③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呕吐明显者应少量多次饮水,脱水者应及时口服补液,休克者迅速协助医生进行抗休克处理;
④使用敏感抗生素者,要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腹泻与细菌和毒素导致消化道蠕动增加有关。
2.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腹痛与胃肠道炎症及痉挛有关。
(2)潜在并发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
3.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2)发现可疑病例及时就诊,沙门菌感染所致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
(3)向群众宣传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卫生知识。尤其在夏秋季节,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不食用不洁和腐败变质的食物。
(4)消灭蟑螂、苍蝇、老鼠等传播媒介,防止食品被污染。贯彻《食品卫生法》,对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员定期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带菌者。
4.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较短,多在1~3天恢复。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九章4 细菌性食物中毒 ”,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