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九章3 病毒性肝炎 ”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粪一口传播:主要有:
①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②水传播,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③食物传播;
④媒介的传播。
(2)体液、血液和分泌物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
3.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1)散发性发病: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以散发性发病为主;乙型肝炎也以散发性发病为主;散发性丙型肝炎与密切生活接触有关。
(2)流行爆发:主要是水源和食物污染传播所致,常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
(3)季节分布:我国甲型肝炎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期,戊型肝炎多发生于雨季,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季节性。
(4)地理分布。
三、病理生理
(1)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2)有腹水,主要见于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3)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引起出皿
(4)肝性脑病多见于重型肝炎和晚期肝硬化。
(5)出现肝肾综合征。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2.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分为两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①黄疸前期:平均5〜7天;
②病毒血症: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甲型及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热多在38℃以上。乙型肝炎起病较缓慢,多无发热或发热不明显;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
其他症状:部分乙型肝炎病例可出现荨麻疹、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等。本病期末出现尿黄;
黄疸期:可持续2〜6周。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而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黄疸可逐渐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有短暂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体检常见肝大,质地软,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
③恢复期:本期平均持续4周。上述症状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多较黄疸型肝炎轻。
2.慢性肝炎
(1)分度:病程超过半年者,称为慢性肝炎,见于乙、丙、丁型肝炎。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度肝炎。乙型肝炎又可根据HBeAg阳性与否,分为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2)症状:无发热,症状类似急性肝炎,如疲乏、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厌油、腹胀等。
(3)体格检查:可见慢性肝病体征,如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或肝脾大。
(4)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或持续升高,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
3.重型肝炎
(1)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衰竭,具体表现为:
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
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
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
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
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早期可出现计算能力下降,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扑翼样震颤,晚期可发生昏迷,深反射消失;
⑥有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尿素氮升高等。
(2)重型肝炎分型: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三种类型,以慢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
4.淤胆型肝炎
(1)“三分离”特征:黄疸深,但消化道症状轻,ALT升高不明显,PTA下降不明显。
(2)“梗阻性”特征:在黄疸加深的同时,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胆固醇显著升高,尿胆红素增加,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5.肝炎后肝硬化
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症。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酶的检测
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2.血清蛋白的检测
慢性肝病可出现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和A/G比值下降。
3.血清和尿胆红素检测
血清胆红素检查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检查。黄疸型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则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PTA与肝损程度成反比,可用于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重型肝炎PTA常<40%,PTA愈低,预后愈差。
5.血氨浓度检测
并发肝性脑病,可有血氨升高。
6.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六、诊断要点
(1)有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尤其是贝壳类食物等,或饮用受污染的水和食用其他不洁食物史,有助于甲、戊型肝炎的诊断。
(2)有不洁注射史、手术史及输血和血制品史、肝炎密切接触史等,有助于乙、丙、丁型肝炎的诊断。
(3)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黄疸,肝脾大,肝功能损害者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肝炎病原学的检查。
七、治疗要点
1.急性肝炎
(1)一般及支持疗法如休息、控制饮食。
(2)应用护肝药物。
(3)进行抗病毒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2.慢性肝炎
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进行保肝、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等,根据慢性肝炎临床分度,有无黄疸,有无病毒复制及肝功能受损、肝纤维化的程度等进行治疗。
3.重型肝炎
(1)进行一般治疗及支持疗法,如休息等。
(2)促进肝细胞再生,选用肝细胞生长因子等。
(3)进行并发症的防治,如出血防治、对肝性脑病进行防治、对继发感染进行防治等。
(4)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
(5)应用中医中药。
八、护理、健康指导与预后
1.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适当活动;
②进行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患者做好进餐、沐浴、如厕等生活护理。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功能障碍有关。
①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肝脏是营养代谢的重要器官;嘱患者以合理的饮食为原则,告诉其各型肝炎的饮食禁忌;
②观察患者的食欲,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观察其消化道症状与饮食的关系,及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
③每周测量体重,最好维持体重在病前水平或略有增加;
④评估患者每天的进食量,监测有关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
(3)潜在并发症: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①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应该在用药前向患者说明采用干扰素治疗的目的、意义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可能持续的时间,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便于坚持治疗;嘱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决定停药或加量,告知患者用药不当易引起病毒变异或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②进行用药期间护理,密切观察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严重者应停药;
③嘱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及测量病毒的血清学指标,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4)潜在并发症:出血。
2.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与肝炎病毒感染、继发感染、重型肝炎大量肝细胞坏死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重型肝炎形成大量腹水,长期卧床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焦虑与病情反复发作,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衰竭。
3.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
(2)向大众宣传甲型和戊型肝炎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消化道传播,应做到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具消毒。
(3)乙、丙、丁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筛查,做好血源监测。凡接受输血、大手术及应用血制品的患者,定期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记物,以便早期发现由血液和血制品所致的各型肝炎。推广一次性注射用具,对于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具应专用。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4)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4.预后
甲型、戊型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余各型均可反复发作,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年龄较大、有并发症的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慢性淤胆型肝炎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九章3 病毒性肝炎 ”,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