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1.A【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这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和学取向。这是考查考生对教材的识记能力,此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说明。如果对教材没有认真掌握,考生则可以运用一些解题的技巧来解答此题,如看到可以揭示规律的取向,就一定是科学的取向。故本题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功能的分类。题目中是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按照教育的性质和形式相结合来划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四类,即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题目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属于正向显性功能;“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属于负向隐性功能。故本题选D。
3.C【解析】《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提出了“学习化社”和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内涵,并指出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实施终身教育。故本题选C。
4.A【解析]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涂尔干这句话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此题目较为简单,是对大纲考点的直接展示。故本题选A。
5.D【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的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兽孩"错失了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关键期,对其进行的补救教育便收效甚微。故本题选D。
6.D【解析】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实践活动,教育和环境只是外在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故本题选D。
7.B【解析】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强调的不仅仅是国家家和长有为适龄儿童提供教育的义务,也强调受教育者有接受教育的义务。故本题选B。
8.D【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故本题选D。
9.B [解析】古德菜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故本题选B。
10.B【解析】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并改变。本题的解题卢是“亲眼目睹",小明作为第三入通过观察学习最后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牛。故本题选B。
11.C【解析】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官学,官学分为王都的国学和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的乡学。其中,王都的国学又设立小学和大学,二者统称为国学。故本题选C。
12.D【解析】朱熹在《四书草句集注》中对“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诽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故本题选D。
13.C【解析】东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强调对知识要坚待'效验”“有证”,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他从正面提出了“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等积极主张,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故本题选C。
14.B【解析】帖经即将经书上某列贴上三个字,要求考生将所贴的三个字填写出来,等同于现在的"填空"题。策论较帖经、墨义较为高深,由考官出题,考生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当世要事和计谋策略,要求考生对现实中政治、生产、教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写政论性的文章,等同于当今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本题选B。
15.C【解析】《蒙求》是历史教学教材;《名物蒙求》是自然常识教学教材;《童蒙须知》是伦理道德教材,重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三字经》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故本题选C。
16.A【解析】王守仁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为了实现“致良知“'明人伦",而提出“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也就是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去除入欲“。故本题选A。
17.B【解析】福建船政学堂设立于1866年,属于福建船政局的下属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选项中的其他学堂在时间上晚于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设立于1874年;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设立于1890年;福州电报学堂设立于1876年。故本题选B。
18.C【解析】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内容。《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初年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初步确立男女同校制度是民国初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的规定。创设京师大学堂是晚清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故本题选C。
19.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丁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了在中小学课程中必须废止读经课,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槽神的办法c其他选项均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的。故本题选A。
20.D【解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1938年8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的校训。故本题选D。
21.C【解析】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昆体良认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其他教育家未论及班级授课制。故本题选C。
22.B【解析】新教的代表有路德派新教、加尔文派新教和英国国教派等。新教主张兴办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等。其教育主张体现出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入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口天主教教育与耶稣会教育把兴办教育视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教育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故本题选B。
23.B【解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第斯多惠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洛克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并认为家庭教育要优于学校教育,指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因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教育坏了的、满身毛病的学童的机构,教师也不可能认真顾及每一个儿童,所以只有在家庭中聘用优良的教师,才能避免“恶习熏染“,并得到适合儿童个性的个别指导。故本题选B。
24.A【解析】泛爱学校是在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律穿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文科学校(文科中学)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以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中上层职业者为重要任务。实科学校(实科中学)是18一19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国民学校是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初等学校类型之一。故本题选A。
25.C【解析】美国成立后没有对教育管理体制做出任何规定,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由于宪法未提及教育问题,这条规定成了教育分权的法律依据。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故本题选C。
26.D【解朸】大学推广运动是指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压的形式,向衬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教育运动。新大学运动是19世纪下半期,关国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在英国许多工业繁荣、文化栠中的城市建立新式大学的教育运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运动在西方历史上并没有专指,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形态。故本题选D。
27.C【解析】《莫雷尔法》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按照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川拨赠土地,各州应将增地收入用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也称"赠地学院,,)。这大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故本题选C。
28.B【解析】1902年,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教育法》。该法案规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学校教育,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这是20世纪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福斯特教育法》是英国1870年颁布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费舍教育法》是英国1918年颁布的法案,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巴特勒教育法》是1944年英国颁布的法案,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故本题选B。
29.C【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经历了“调整、巩固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教育强调智育的重要性,相对忽视了劳动教育的现象。故本题选C。
30.B【解析】要素主义教育主张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改造主义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生学“社会一致“精神。永恒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存在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注重品格教育和个别教育。故本题选B。
31.D【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处在12~18岁,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其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故本题选D。
32.A【解析】建构知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同化是指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鳌变的过程。顺应是指新知识的纳入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调节和改造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题干所示的情形,幼儿的原有认知结构仅是发挥了迁移理解,在新情境下应用,并没有发生质变,属于同化。故本题选A。
33.D【解析】经典的气屈类型分为匹种,即胆汁质、多血庙、黏液版和抑郁质。"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显然属丁抑郁质,如义学人物林黛玉。故本题选D。
34.A【解析】“知识就是力量“属于对“知识是什么"的一种描述性解释,没有涉及如何开展、什么条件下开展或更高级的策略,屈于陈述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指是什么、怎么样,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条件性知识所反映的只是知识使用的时空条件,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认知、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方面的知识。故本题选A。
35.A【解析】概念转变过程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学习者首先要意识到新经验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产生一种“冲突感“,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新、旧经验及其有关的事实、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直至对新、旧知识经验做出某种调整,以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概念形成是从无到有;概念同化是纳入或在相似情境的应用;概念整合是对多方面的集中与概括。故本题选A。
36.B【解析】技能可以分为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两类。运动技能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系鞋带属于运动技能范畴,心算、写作等则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摇头是生理现象。故本题选B。
37.A【解析]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包括计划、监控、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添加、构建和生成,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组织策略是用某种结构将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的各种方法。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故本题选A。
38.D【解析】斯金纳的研究发现,强化包括很多种程式,具体有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两大类。在连续强化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因此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剌激一反应联结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故本题选D。
39.D【解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变通性足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纠织的能力。故本题远D。
40.C【解析】社会规范学习分为违从、认同和内化二种水平。违从即表面卜接受扰晶,奻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婓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遵从规范的现象。内化是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学习者所做出的规范行为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所控制的。故本题选C。
41.A【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不同,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是指要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智慧技能是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选项中,言语信息不属于智慧技能学习,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故本题选A。
42.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同化学习的三种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其中,派生类属学习如先学“树”,再学“松树”;相关类属学习如先学'爱国行动”,再学“保护能源'“清洁环境”,进而拓宽了“爱国行动”的本质属性。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题于中“”力是“重力”的上位概念,学习完“力”,再学“重力”,属于派生类属学习。如果先学”重力”冉学”力”,属于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先学重力”再学“推力”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故本题选A。
43.C【解析】实验研究表明,在面临不同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录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获得心理满足。故本题选C。
44.B【解析】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分为堂握目标和成就目标两种定向。掌握目标定向者意在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倾向于内部动机的激发,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相信努力造就成功,表现为一种进取取向;成就目标定向者靠外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入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并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情境,表现为一种无助取向。因此,掌握目标定向者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故本题选B。
45.B【解析】知识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纵回迁移义称垂臼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辽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题干中“凸透镜”和“凹透镜“属于平级的概念,因而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迁移属于横向迁移。故本题选B。
46.【答案要点】错误。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即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1)专业知识的发展。(2)专业技能的发展。(3)专业情意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专业发展过程。
47.【答案要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入的质量要求,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入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48.【答案要点】
错误。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是把外界几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而使知识结构达到平衡。
维果茨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因此,二者的知识建构观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49.【答案要点】
道德体谅模式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此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体谅模式在当代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特别是它的实践给人的印象比理论更深刻c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此模式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深受学生欢迎。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50.【答案要点】
(1)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2)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庙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内的各科教材加以组合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广域课程的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51.【答案要点】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内容有:
(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丛则的某础上。只有认真探索和违循儿盔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心丿汛伴性,才锐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即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教学依据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在此规律下,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2.【答案要点】
美国进步教育的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进步教育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
再次,经济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
最后,改造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扞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53.【答案要点】
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优点: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
缺点:如果受到研究者主观态度影响,处理不当容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54.【答案要点】 '
封闭式题目也叫结构式题目,是指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回答的题目。具体格式有:
(1)是否式。
例:悠经常在豕上网吗?
A.是 B.否
(2)单选式。
例:您的最后学历是什么?
A.大学本科及其以上 B.大学专科
C.中师、中专或高中 D.初中及以下
(3)多选式(多项选择式、菜单式)。
例:当 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经常想到找谁帮忙?(可以选两个)
A.老师 B.同学 C.自己想办法 D回家问父母
(4)排序式(评判式、排列式)。
例:请将以下所列的电视节目,依你喜欢的程度,由1到4排列。
( )动物世界 ( )七巧板
( )文化生活 ( )儿童故事片
(5)等级式。
选项为多种等级,要求被试权衡之后做出选择。等级可以是频率上的不同,如十分经常、经常、有时、几乎没有、没有;也可以是程度上的差异,如不集中、不太集中、一般、较集中、非常集中;也可以是某种特质变化的连续体。
(考生从以上答案格式中任选三种即可。)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 30分)
55.【答案要点】
(1)教材中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师能意识到应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
(2)原因:目前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极易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③根据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分组教学;
④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⑤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相厅辅导:
⑥增加辅导教帅,头行小队教学。
56.【答案要点】
(1)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方案:
①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基本问题。
②针对以上四大问题,晏阳初等人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其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③晏阳初采取三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教育,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学校式教育是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是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家庭式教育是以家庭中各个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④“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目标和途径。他认为:“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就是要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唯有如此,才能深切地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才能实实在在地进行乡村改造。
梁漱浪的乡村教育方案:
①梁漱淏的乡村教育理论是从寻找中国问题的症结入手的,他认为文化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中国之所以与西方相比呈现出落后、贫弱的状况,本质上是文化失衡,其表现出来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而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便是改造文化,即立足于中
国文化传统去吸取西洋现代文明,以此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新的礼俗。因此,农村的出路就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为此,梁漱淏致力于乡村教育,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衣村。
②梁漱深选择了从乡村教育入手,通过政教合一的途径,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教育。这就是乡村教育的核心思想。
③实验区两县的行政机构与研究院事实上合一,而整个行政系统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一,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经教统政;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配合衣村生产生活的需要。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另一类是
<span style="font-f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