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1.B【解析】文化教育学主张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故本题选B。
2.D【解析】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仵用;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指这种客观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考生特别而要注意的是,"显性与隐性”并不是说是否可以看得见,关键点在于客观结果是否与主观目标、事先谋划相一致。故本题选D。
3.B【解析】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它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故本题选B。
4.D【解析】”循序渐进“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展开、深入或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故本题选D。
5.B【解析】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入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生产关系。一个时代的教育目的主要决定于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一个要素),也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根据题干,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方式正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的融合。故本题选B。
6.C【解析】终身教育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奉行“大教育观”,将原来的学校化教育,扩展为大的社会化教育,任何教育都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故本题选 C。
7.C【解析】泰勒原理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一条是”课程编制的原理”,另一条是“课程评价的原理”。泰勒原理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集中反映在以上两个方面。故本题选C。
8.D【解析】根据题干,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又要保持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这就说明耍在不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这种情况下个别教学首先排除,因为这种教学彻底放弃班级授课的形式,无法保持其优越性。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队教学都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合理改进。故本题选 D。
9.A【解析】儿堇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这属于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阶段的特征。故本题选A。
10.A【解析】富勒的教师专业成长理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教学前关注、早期关注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四个阶段。①教学前关注阶段:职前阶段的大学生只是想象中的教师,还沉浸在学生的角色中。他们仅仅关注自己,对他们所观察到的班级,经常待批判的甚至是敌视的态度。②早期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生存“,同时也关注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学校领导的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这个阶段的压力很大。③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教师既关注生存,又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的限制下,如何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正确地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④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但是他们通常要在学会应付自己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A、B、C属于富勒理论;D选项“关注自我阶段”并非富勒的教师专业成长理论。故本题选A。
11.C【解析】直接原因是人口流动。所谓城镇化的发展就是农村的农业人口流动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入口的过程。农村入口外流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农村适龄学童的减少。故本题选C。
12.A【解析】杜威所谓的内在目的是指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他反对功利性的教育。故本题选A。
13.D【解析】通常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出现,从夸美纽斯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述没有建构成一个体系,而且很多论述没有严格的依据,多为依靠自然类比或者思辨、演绎等方法,未能运用实证或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所以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故本题选D。
14.D【解析】题干中引文的含义是“武力打压和恐吓可以防止暴乱,而仅仅用道德来感化约束是不能制止骚乱的“。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体现。故本题选D。
15.C【解析】所谓“居敬“强读调书时必须注意力尚度集中,全神贯注。“持志'强调读书时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而不松懈的精神。故本题选C。
16.D【解析】早期的传教士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为势不两立,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受到儒家思想的强烈抵制,迫使传教士不得不有所妥协。教会学校要使培养的学生能对中国一般民众产生影响或居于领袖地位,就必须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背景甚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因此,早期教会学校在学校中开设儒学的经典课程,目的是便于学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立足,以便更进一步传播基督教文化,即先立足再扩大传教范围。故本题选D。
17.C【解析】蔡元培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软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故本题选C。
18.B【解析】工忱主义分为三种:一是做工的人求学;二是求学的人为了实验学理而劳作;三是贫苦学生为补助学费而半工半读。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是纯粹的工读主义,胡适认为工读主义”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点教育经费而已"。故本题选B。
19.C【解析】1922年“新学制”的“七项标准“: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戊辰学制”的七条原则是: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戊辰学制”新增了“根据本国国情”的内容。故本题选C。
20.A【解析】1929年,教育部公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把大学(包括独立学院)的宗旨确定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的场所。故本题选A。
21.B【解析】陈鹤琴认为儿童在学前和小学阶段还没形成学科概念,若按照学科分类的形式组织课程,将与儿童的生活和认识习惯相背离。因此,“活教育”课程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五指活动,,)进行教学。故本题选B。
22.C【解析】梁漱淏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设立乡农学校,其组织原则之一是“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即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故本题选C。
23.D【解析】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夜校、雨校、半日校、识字班等。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间开办的。故本题选D。
24.A【解析】智者确立了“七艺“中当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确立了”后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故本题选A。
25.A【解析】在教育目的上,昆体良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入,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故本题选A。
26.C【解析】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和侍从教育阶段,其中在侍从教育阶段,14岁起男孩开始投入军事训练,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标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故本题选C。
27.C【解析】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典范,两校历来重视古典文化,贵族性强。相比之下,除英格兰本土之外,以爱丁堡大学为代表的苏格兰大学较之牛库大学、剑桥大学更为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力求与社会保待密切联系,学费也较低廉。故本题选C。28.A【解析】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即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巴西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巴西多根据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故本题选A。
29.A【解析】赫尔巴特在课程论中根据统觉原理指出,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由此他提出了”相关”与“集“中原则。故本题选A。
30.B【解析】《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强调指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基本知识、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乃是普通学校的根本任务。具体措施包括: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长期稳定的教科书,停止发行“工作手册”和“活页课本”,恢复班级授课制,取消分组实验制等。故本题选B。
31.D【解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特点: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以此为基础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等特征。故本题选D。
32.D【解析】196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运动的直接触动下,11月份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这个法案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故本题选D。
33.A【解析】经过“二战”后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数量上统计,美国教育已跃居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又暴露出一些新的弊端,主要是中小学校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普通教育缺乏基础训练。针对存在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出现了两个概念,即“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故本题A选。
34.B【解析】题干所示反映了儿童“泛灵论”的特点。在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故本题选B。
35.B【解析】过度学习属于复述策略之一,在达到單握水平之后,继续进行过度学习,有助于加强记忆和保持。研究表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故本题选B。
36.C【解析】学习本身是自己的事情,这里提到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或不喜欢的老师而学习或不学习,反映了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因此影响因素为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是在交往关系、交往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教师本入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学生在与教师交往过程中对教师的榜样形象产生趋向性以至提升学习动机;产生厌恶性以至降低学习动机。故本题选C。
37.D【解析】“曾冲称象”反映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聚合思维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思考问题。动作思维即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故本题选D。
38.B【解析】根据题干所示,这种记忆策略是谐音联想法,是典型的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深层意义的加工策略。其方法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连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谐音联想法。故本题选B。
39.D【解析】根据题干所示,该选题不具备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包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一个本科学生是没有教学实践的个体,而要开展该主题的行动研究,适合的群体是一线教师,有利于改进教学实践。故本题选D。
40.D【解析】该研究设计明显违反了伦理原则。伦理原则要求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承担保护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在该研究设计中存在“受训斥组“,这是不合理的,被试 没有义务在实验中无故受到人为训斥。这种做法侵犯了被试的人身权利。故本题选D。
41.C[解析】根据题干,应采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题考查的不是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考查考生在研究实践中实际运用CNKI期刊检索的技能性知识。符合时间阶段选择、主题选择、核心期刊选择等要求的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故本题选C。
42.A【解析】根据题干所示,研究依据“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记录表”来观察,首先可以判断采用了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的设计,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的可控性观察。根据研究人员互相观摩课堂教学情形,可以判断采用了半参与式观察。半参与式观察又叫不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部分地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中,以半客半主的身份进行活动。题干采用相互观摩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半参与式观察的特点。故本题选A。
43.B【解析】根据题干所示,最适宜采用行为核查记录法。所谓行为核查记录法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分为个体型和团体型。题干教师的观察研究,观察人数多、观察内容项目多,采用团体型行为核查记录法最为适宜。其他记录方法不具备行为核查记录法的优势。故本题选B。
44.D【解析】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小,表明量数的离散程度很小,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差异不大。在选拔性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区分度低。因为区分度是用于选拔和鉴定测验的重要指标。标准差小看不出难度、效度或信度的高低。故本题选D。
45.A【解析】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一般用r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一]到十l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高,表明两个变噩的相关程度越高。其中,一0.90的绝对值最高,表示其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最高。故本题选A。
46.【答案要点】错误。
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轮形课程”,是专业术语,是由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中心课程和学习核心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周边课程”组成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主张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等。
主要课程是日常用语,是指学校所设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数学等科目。
综合来看,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主要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各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故本题错误。
47.【答案要点】错误。
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提高师资的质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该法案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入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法案冠以“国防“二字意在说明教育关乎国家安危,体现了美国当局对改革的重视,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冕,培养科技入才,而非加强全民的国防意识。
因此,题于的说法是错误的。
48.【答案要点】错误。
(1)发现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得;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
(2)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行为出于内在的、积极的、自愿的动机的学习;被动学习指学习行为源自外在的、消极的、非自愿的动机的学习。
(3)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以及主动学习、被动学习都属于学习按照不同维度所做的不同分类。发现学习、接受学习都可能是主动学习,也都可能是被动学习,不能“一刀切。“
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性科学学习,属于主动学习;小白鼠走“迷宫“通过尝试错误录
终走到尽头,也属于独立自主的发现学习,但是属于被动学习。
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积极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属于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机械地记忆老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发生任何知识之间的理解,属于被动学习。
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不能“一刀切"似地机械看待。
49.【答案要点】
我国现行学制包括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我国现行学制分为前后衔接的四级学校系统,即学前学校系统、初等学校系统、中等学校系统、高等学校系统。
(1)学前学校系统属于学校的预备阶段,主要机构为幼儿园。
(2)初等学校系统主要指小学。
(3)中等学校系统又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中小学主要采用“六三三制”,部分地
区采用“五四三制”,一些学校采用“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中等学校系统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中学二种类型。
(4)高等学校系统包括综合性大学以及工业、农业、商业、医学、法学、师范、军事等各类专门院校,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我国现行学制义分为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系统。
50.【答案要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能够给个体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51.【答案要点】
(1)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基本思想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从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致力于探索要素教育的原因:一方面基于他认为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有其自然顺序,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广大劳动入民都能受到更加简单有效的教育。
(2)要素教育理论体现在其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主要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
①德育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认为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关于道德教育的任务,裴斯泰洛齐指出,道德教育就是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关于道德任务的实现,裴斯泰洛齐认为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中的教育,二者应密切联系。
②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裴斯泰洛齐认为:首先,教学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学化;其次,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再次,他认为人的内在的任何才能都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
③体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各种关节的活动。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母亲必须熟悉体操的道理,以便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力设计和选择那些最适合、最有益于孩子的体操训练。
根据教育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的主张,裴斯泰洛齐具体研究了学校各科教学法,提出了许多革新意见,被称为“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52.【答案要点】
(1)操作技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所谓练习是指以形成某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各种操作技能形成的进程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具有一般的发展规律。
通常练习进程以练习曲线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2)练习进程(练习曲线)的一般规律。 ,
①练习次数与工作量、时间、错误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每次完成的工作量逐渐上升;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练习中的错误越来越少。
②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的三种表现形式: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练习的进步前后比较一致。
③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和突进:练习到一定阶段,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将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但是在高原期之后,练习成绩又可以有所提高。
④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练习成绩时而提高,时而下降,时而停顿,表现为起伏现象。
⑤学生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53.【答案要点】
(1)基本格式:
G1 O1 X O2(实验组)
G2 O3 …… O4(控制组)
(2)优点:
①有控制组、前后测,可以获得实验的对比效果。
②有控制组、前后测,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诸多无关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
③没有随机分派,没有打乱原有的生态班级,容易操作,可行性牧大,实验情境与教育教学真实情境相似,外在效度高。
(3)缺点:
①没有随机选择被试、随机分配被试,未对被试进行等组化处理,容易导致两个小组在起初就是不同质的,会影响实验的内在效度。
②有前测,会产生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使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
54.【答案要点】
(1)教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四步,方法各异。
第一,确定学习话题与任务。根据学习话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问答法调动学生的公共生活经验,引导其了解公共场所的功能,对公共场所进行分类,布置小组学习任务、任务目标、任务展示形式。
第二,组内分工。各学习小组感知到任务的复杂性,决定分工负责。首先明确总体的任务,然后经过商量分派各自所负责的任务。大家共同的任务是必须在调查七类公共场所的基础上总结出维护公共秩序的规则,各自的任务是单独负责一类场所的规则。
第三,组间合作。各小组之间负责相同任务的学生结成一个调查小组,前往目标场所进行调查,了解并记录该场所的规则,经过讨论总结出该场所的共性行为规则。
第四,组内合作。每个学生带着调查结果返回自己的学习小组,和其他小组成员就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进行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则。
(2)教例显示学生受到多方面教育,效果明显。
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为学生尝试合作学习、分工负责、跨组合作、协力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场景与机会,让学生们在接受学习之外,获得探究性、
发现性学习的锻炼,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解任务、解决任务、通过什么形式开展调查、如何获取可用知识、如何达成共识都有了切实体会。调查、交往、表达等多项技能得到锻炼。
②学生在分工合作中积极主动,各自担负一个任务,最后共同达成总任务,大家彼此都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个同学都无法完成总任务。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增强了小组和班级的内部凝聚力。
③学习过程中部分有特殊才华或见解的学生崭露头角,受到大家的关注,并且在随后的过程中受到老师的表扬。此次学习不仅对这类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让同学们对以往的观点进行了更新,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
④大家都非常用功地开展调查任务,高效地完成了调查任务,较全面地掌握了公共生活的规范和礼俗,起到了“从做中学”的效果,获得了较深刻的直接经验。
(3)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①教育内涵即教育的本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所谓培养,一方面是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非知识方面的培养,包括能力、态度、价值观、品德等方面。
教育中若能够做到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非常完满的。无论何种教育,只要可以传授学生以一定的知识,发展学生一定的能力,提升学生一定的品德,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多方面的提升,特别是真善美的协力提升,这种教育就堪称真正的教育。
②教育外延即教育的适用范围。教育的适用范围非常宽广,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包括目标的教育,也包括内容的教育、方法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教育,也包括能力的教育;既包括智力和知识的教育,也包括品德的教育。
55.【答案要点】
(1)教师观。
孔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荀况:①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②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并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③对教师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④学生应该尊重教师,鼓励学生后来居上,勇于并最终超过自己的老师。片面强调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韩愈:①重视师道,师道即君道,尊师即忠君。②认为“学者必有师”,肯定了教师是社会所必需的工作。③提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④提出教师标准:学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⑤提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背景与侧重点变化。
①孔丘处在春秋时期,是官学荒废、私学兴起、自由讲学之风兴起、教师开始成为专门身份的时代,他提出“有教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等主张,侧重阐述教师自身的要求,如教师的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师生关系等问题。尤为重要的是孔子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教师的传教事业,相传其所教弟子3000余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孔子的思想与行动为中国传统教师思想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荀况处在战围末期大一统封建专制国家即将形成的前夜,他提出“外砾论”的教育主张,侧重阐述教师的外部关系,如教师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强调教师对人性改造的主导作用,以师为道的化身,提出“师严道尊"的主张,对后世教师的地位和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
③韩愈处在儒、佛、道争夺思想统治地位、科举考试冲击学校教育的时代,他坚持儒学道统,批评学者耻于求师的风气,侧重阐述教师与儒学道统重建、传承的关系,以及以“道”为师的标准,强调教师的弘道使命和教师的职责,提倡民主性的师生关系,对后世为师之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56.I.【答案要点】
(1)①材料中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极低,因为极低的自我效能感,已经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即已达到辍学边缘。
②社会认知学习论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所谓互动观即交互决定论。他认为学习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并坚持多因素(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学习行为的观点。路易斯这种极低的自我效能感(个体),便是这些因素互动的结果。他在四年级开始遇到的麻烦(行为)对其产生了负面的认知(个体),这种负面的认知又影响其后续不再努力;而这种不努力和不良成绩(行为)也影响教师、学校(环境)对他的判断与态度。教师的反应(环境)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学习无能感(个体)及辍学倾向(行为)。
(2)第三自然段显示,路易斯哥哥姐姐的经历作为"榜样“引起其产生“替代学习",使其打算辍学;在第四自然段,戴莎老师也利用榜样,即那些曾经接受过学校帮助的学生的现状对路易斯的上学结果预期产生“替代学习“,以促使其辍学态度的转变。
(3)材料中戴莎老师采用的策略:
①言语劝说(正面表扬与负面惩戒提示;可信度;他入经验的支持说理)。
②合理归因指导,避免不合理归因,引向合理归因。
③替代经验(告知、亲见、预期)。
④设定合理目标(合理、能够实现的;具体的,有明确评估的;有一定挑战的;长远目标分割为较易实现的子目标)。
56.II.【答案要点】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text-in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