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考查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选择,主观】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定的程序。
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的表征。
不同之处:(1)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也很容易遗忘;程序性知识比较复杂,获得的过程比较难,但是一旦获得,不容易遗忘。
2.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主观】
(1)客观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内容。主要指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学习内容的具体程度,学习材料的相对复杂性和难度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②学习材料的形式。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直观的方式包括实物、模型和言语。
③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2)主观因素
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②认知结构的特征。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的观念;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
③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即学习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间的联系上。
④学生的能力水平。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语言能力。
3.错误概念的转变【主观】
错误概念的转变:错误概念不仅是由于遗忘和理解偏差造成的,它还常常与儿童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错误概念的转变:①含义: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②转变过程:A.引发认知冲突。B.认知冲突的解决与概念转变方式。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②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③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④学习者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⑤社会情境。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①创设一个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环境。②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③引发认知冲突策略。④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迁移的分类【选择】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先前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特殊迁移: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迁移。
非特殊迁移:迁移产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既可以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5.迁移理论【选择,主观】
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说,符号性图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情境性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015-52】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案要点】
(1)概括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该理论认为,新旧情境的共同因素只是迁移发生的客观前提,而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才是迁移得以产生的核心。掌握有关领域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把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
②在教材呈现的顺序上,最好是从一般到个别,遵循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
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提高到原理、原则水平。
④不断变更概念的无关属性或规则的应用情境,为学生的概括提供条件。
⑤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析论述】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和规律促进学生的学习。
【答案要点】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根据迁移的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迁移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即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低,迁移的程度越低。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小学生认识比喻句,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比喻词,有了这些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很快就能学会在文章中寻找比喻词,并能准确找到喻体和本体。这个过程中,比喻词是比喻句相同的要素,学生迁移了比喻句相同的特点,进而帮助他们认识各种不同的比喻句。
(2)依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
如学生学会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特点,当遇到火情的时候,知道运用隔开火源与氧气的原理来灭火,这就是学生的概括水平较高,可以迁移到运用相关原理的具体方面。
(3)依据迁移的情境性理论。格林诺等为代表,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比如学生在第一次考试中熟悉了老师的出题规律和策略,下次考试时,遇到了相同类型的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已经熟悉了这种出题的方式和答卷的情境。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迁移的原理和规律,去积极地促进学生迁移的发生,还应教给学生迁移知识的具体办法。
6.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观】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性,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属于客观相似,除此之外,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影响着迁移的发生,加工过程的相似性可视为主观相似性。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迁移实际上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3)学习态度和定势。一般来说定势对学习能够起促进作用,但是有时候也会起阻碍作用。
(4)个体的智力水平。这是影响迁移效果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
7.为迁移而教【主观】
(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整合学科内容。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即横向迁移。
(3)加强知识联系。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而比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即纵向迁移。
(4)强调概括总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5)重视学习策略。
(6)培养迁移意识。
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并在每次学习前,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里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式等消极心态产生的消极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