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动机"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考查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选择】
内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选择,主观】
奥苏伯尔将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源于个体的好奇倾向,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以知识的实际获得作为奖励。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选择,主观】
(1)学习动机仅仅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通过增加努力程度、集中注意力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等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间接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的。两者之间构成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动机可以促进学生改善学习行为和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使求知欲和自信心获得提升。
(3)依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①就某项学习活动而言,存在着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动机强度最佳而学习效果最佳状态,之后随学习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学习效果逐步下降。
②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
③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还会因人而异,这取决于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评价标准。
④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需要层次理论【选择,主观】
代表人物:马斯洛
观点:(1)七种基本需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3)前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个体去寻求满足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当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就会关注于成长性需要。
(4)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
(5)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如,家境贫困使得温饱不能满足。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影响学生持久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业学习方面主动帮助学生,重视学生,体谅学生,有耐心和爱心,也应该在生活与情感方面积极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以排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切干扰因素。
5.期望-价值理论【选择,主观】
(1)麦克里兰:成就动机理论
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一个人趋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而决定。
(2)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
①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
Ts=Ms×Ps×Is
②避免失败的倾向由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与失败的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
Taf=Maf×Pf×If
③从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Ta)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
Ta=(Ms×Ps×Is)-(Maf×Pf×If)
④I和P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⑤应用
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期望。而面对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若取得成功则及时表扬予以强化,评定分数时要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6.成败归因理论【选择,主观】
韦纳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与外部、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见下表)。
韦纳三维六度归因模式
类别 | 内外源 | 稳定性 | 可控性 | |||
内在 | 外在 | 稳定 | 不稳定 | 可控 | 不可控 | |
能力高低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任务难度 | √ | √ | √ | |||
运气好坏 | √ | √ | √ | |||
身心状态 | √ | √ | √ | |||
外界环境 | √ | √ | √ |
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于什么因素,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主要包括:①个体根据别人的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②个体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③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知觉。
应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
7.自我效能感理论【选择,主观】
自我效能感:个体应对特定的情境时,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信念和知觉。
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此外,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但他对“期待”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同于传统“期待”的概念。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而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效果期待: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是低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直接经验。主要指学习者的亲身经验。(2)替代经验。主要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唤起。
8.自我价值理论【选择,主观】
代表人物:科温顿
基本假设: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
采用四象限模型将动机类型分为四种:
(1)高驱低避型。这类学生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他们自信、机智,又被称为“成功定向者”或“掌握定向者”。
(2)低驱高避型。这类学生重逃避失败轻期望成功,被称为“逃避失败者”。他们对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懒散、不爱学习,对失败有深深的恐惧。
(3)高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又有对失败的恐惧,表现为对任务又爱又恨,处于一种冲突状态。这类人被称为“过度努力者”。
(4)低驱低避型。这类人被称为“失败接受者”,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
意义:自我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视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9.目标定向理论【选择,主观】
目标定向理论又称成就目标理论,是在德维克能力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1)两类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和表现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的学习者):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以上目标就是成功。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关注的是能否掌握任务,而不是与他者相比较是否出众。
表现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自我卷入的学习者):个体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根据一定外在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1)应用:引导学生成为掌握目标的个体。
【2016-52】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要点】
(1)学习动机可以由掌握目标(学习目标、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或由成绩目标(表现目标、作业目标)定向引起。
(2)具有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关注的是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获得某方面的能力;具有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关注的是他人对其学习结果(表现)的评价。
(3)具有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认为,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提高和改变,因而愿意选择困难的任务,寻求挑战,不断尝试;而具有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认为能力是稳定的,成绩体现着能力,并影响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们大多选择简单的任务,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情境。
10.自我决定理论【选择,主观】
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
基本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倶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
三种基本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三种动机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
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主观】
(1)外部动机的激发
设置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2)内部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竞争与合作;学习迁移。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交替、转化
①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②根据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评价。
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⑤合理营造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⑥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