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1)"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1)
新增考点:
1. 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2. 学习与脑
3.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神经元是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神经冲动传导的两种重要方式: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和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按照神经元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4. 经验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
5. 语言、阅读与脑发育
6. 记忆与大脑的加工
考查题型:选择题
1.学习【选择】
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2.经验所引起的改变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思维上的,但都应该是持久的变化。
3.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变化,但不能视为学习。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动物也有学习。
2.学习水平分类【选择】
(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主操作性条件作用,情境-反应-强化。
(3)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4)言语联想学习:与第3类一样,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
(5)辨别学习:能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并做出对应的反应。
(6)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能识别其间的抽象特征,对同一类别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7)规则学习:也称为原理学习,是指多种概念之间的联合。
(8)解决问题学习:也称为高级规则学习,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3.学习结果分类【选择】
(1)智力技能(智慧技能)的学习
(2)认知策略的学习: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如何选择性地注意,如编码以便于提取,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迁移,诸如此类的调节控制过程都是通过认知策略来完成的。
(3)言语信息的学习
(4)运动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选择,主观】
(1)习得与消退
习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2)泛化与分化
泛化: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做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做出同样的行为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物和与条件刺激物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3)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
(4)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动物和人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是人类所特有的。
5.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选择】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简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效果律:指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6.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的主要规律【选择,主观】
(1)强化
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较少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强化还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间断强化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为都给予强化,但是为了保证行为能够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是充分的。
增加(愉快)刺激 | 减少(厌恶)刺激 | |
行为增加 | 正强化 | 负强化 |
增加厌恶刺激 | 减少愉快刺激 | |
行为减少 | 正惩罚 | 负惩罚 |
(2)惩罚与消退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是以离开或撤除有害刺激作为强化方式形成的条件反射。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已经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个体通过学习一种“正确的”反应而事先避开即将到来的打击的过程。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简答/分析论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答案要点】
(1)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通过狗分泌睡液的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指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条件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即S-R 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实验,认为经典性条件刺激虽然能够解释人类的一些行为,但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他提出了另外的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即R-S反射,强调了强化对巩固新行为学习的重要性。
(3)二者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对象是应答行为,它指的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对象是操作性行为,它是有机体发出的,作出的只是自发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有目的的操作。
②刺激物(强化)呈现的顺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先于或与行为反应同时呈现。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晚于行为反应呈现,强化物在行为出现之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行为在下一次出现的概率。
③刺激物的类型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对特定刺激才能产生反应:操作性条件的发生不需要特定的刺激。
④消退方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条件反射将会减弱并逐渐消失;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消退则需要将强化物去掉。
(4)二者的相同之处: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都以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都强调刺激一反应联结。
7.观察学习【选择,主观】
【2020年辨析】观察学习是一种复制式的模仿学习。
【答案要点】
错误。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动机过程则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行为将被表现出来,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动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因此,观察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学习,个体的学习受动机的影响,尤其也强调受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
8.发现学习【选择,主观】
(1)含义
发现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些事实和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2)基本原则
①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
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材。
③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材的逻辑顺序。
④教师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3)步骤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提供各种假设—检验假设—验证结论。
(4)评价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发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基本的要求,而且比较耗费时间,学习成效难以保障。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1)",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