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 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1)”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十一章 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1)
第一节 心肺复苏
一、定义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二、步骤
1.C(胸外按压)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叩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2.A(开放气道)
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纽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须,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右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
3.B(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须的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患者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每次吹气间隔1.5秒。
三、胸外按压
急救者两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至少5cm,不超过6cm,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100〜120次/分。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产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以数着1、2、3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30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四、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ml,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压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五、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患者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患者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暴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患者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第二节 氧气吸入法
一、缺氧程度的判断和吸氧适应证
1.缺氧程度的判断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来判断缺氧的程度。
2.吸氧适应证
血气分析检查是用氧的指标,当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kPa时(正常值10.6〜13.3kPa),则应给予吸氧。
(1)呼吸系统疾患: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气胸、肺气肿、肺不张等,影响了患者肺活量。
(2)心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等,可使肺部充血而导致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一氧化碳中毒、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使中枢受抑制而引起缺氧。
(5)其他:如某些外科手术后患者,大出血休克患者,分娩产程过长或胎心音异常等。
二、氧气筒和氧气表的装置
氧气筒为柱形无缝钢筒,可耐高压达14.71MPa,容纳氧约6000L。
1.氧气筒
氧气筒由总开关和气门组成。总开关用来控制氧气的放出,在氧气筒的顶部。使用时,将总开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4周,即可放出足够的氧气。气门是氧气自筒中输出的途径,与氧气表相连,在氧气筒顶部的侧面。
2.氧气表
(1)压力表:从表上的指针能测知筒内氧气的压力,以MPa(kg/cm2)表示。
(2)减压器:可以将来自氧气筒内的压力减低为0.2〜0.3MPa,是一种弹簧自动减压装置,以使流量平衡,保证安全,便于使用。
(3)流量表:将浮标吹起,从浮标上端平面所指刻度,可以测知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用L/min表示。
(4)湿化瓶:瓶内装入1/3或1/2冷开水,通气管浸入水中,出气橡胶管和鼻导管相连。
(5)安全阀:当氧气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使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证安全。
3.装表法
(1)吹尘(打开总开关,使小量氧气从气门冲出)。
(2)装表,将氧气表与氧气筒的气门衔接并旋紧,使氧气表直立。
(3)将湿化瓶接好。
(4)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各连接部位有无漏气)。
三、吸氧法
1.鼻导管法
(1)单侧鼻导管法:将鼻导管通过患者一侧鼻孔插入达鼻咽部,以吸入氧气的方法。因刺激鼻腔黏膜,长时间应用,患者会感觉不适。
操作方法:吸氧前用湿棉签清洁鼻孔;连接鼻导管,打开流量调节阀,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节所需氧流量;将鼻导管蘸水,自一侧鼻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约自鼻尖至耳垂的2/3长度;用胶布固定;停用氧气时,先拔出鼻导管燃后关总开关。无余气时再关流量调节阀。
(2)双侧鼻导管法:将双侧鼻导管插入鼻孔内,深约1cm,再用松紧带固定。
2.鼻塞法
将带有管腔的球状物(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塞于鼻孔,以代替鼻导管用氧的方法。适用于长时间用氧的患者。
3.面罩法
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接于氧气进孔上,调节流量,一般为6~8L/min。适用于张口呼吸及病情较重的患者。
4.漏斗法
将漏斗置于距患者口鼻1~3cm处。用绷带适当固定,此法较简便,且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缺点,但较浪费氧气,多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5.头罩法
适用于婴幼儿吸氧。此法简便,无刺激性,透明的头罩易于观察病情变化,能根据病情需要调节罩内氧浓度,长期给氧时不会产生氧中毒。
6.氧气枕法
适用于家庭氧疗、抢救危重患者或转移患者途中。将充气的氧气枕置于患者头、肩部,借重力使氧气流出。首次使用的橡胶枕应用水反复冲洗并揉搓,防止枕内的粉尘吸入肺内,引起肺炎或窒息。
7.氧气管道化装置(中心供氧装置)
医院的氧气可集中由供应站供给,供应站设有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单位配有流量表,连接即可使用。
8.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①在搬运氧筒时,避免倾倒,勿撞击,以防爆炸;
②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距火炉至少5m,暖气1m。
(2)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3)用氧过程中可根据患者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湿度、呼吸方式等有无改善来衡量氧疗效果。
(4)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上指针降至5kg/cm2时,即应更换氧气筒,以防引起爆炸。
(5)持续鼻导管给氧的患者,鼻导管应每日更换2次以上,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鼻塞给氧应每日更换。面罩给氧应4~8小时更换一次。
(6)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以方便及时调换氧气筒。
四、氧气吸入的浓度及公式换算法
1.氧气吸入
(1)氧气吸入的浓度:低于25%的氧浓度,则和空气中的氧含量相似,无治疗价值。
(2)如氧浓度高于60%的,持续时间超过1〜2天,则会发生氧中毒,表现为: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干咳、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3)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并存者,应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原因:慢性缺氧患者因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依靠缺氧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如给予高浓度吸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从而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
2.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 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1)”,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