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专题六:中国古代私学"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悠久的私学历史和传统,自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私学就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系统和官学共同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国私学系统的发展
l.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原有的等级制度崩溃,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缺少实用价值,由此官学衰废。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书籍、礼器、乐器扩散到民间,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一批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垮台,他们熟悉“六艺”知识和各种礼仪,沦落为“士"。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统治权力的需要出发,争相”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由此盛行。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从事”士”的职业,也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因此私学兴起。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表现出与官学截然不同的特点。
私学的主要特点包括:私学和官府分离,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私学不传授官府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属于士的行列;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催生了一批教育典籍和教育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2.固定高等私学:经师聚徒讲学
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兴盛于两汉。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其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二是经学专家。生徒身份也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者。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分,没有授受经学之实者。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于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仍然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
3.古代初等私学:私塾蒙学
私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是私人考办的学校,在中国有两于多年的历史。私塾有蒙馆、经馆之分。蒙馆相当于私塾的初等小学。唐宋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家长将其子弟送到私塾,通过启蒙教育,经“童试”获取资格,进入县“儒学”、“学院”,然后经过科考,跻身官场,私塾成为私学的重要阶段。特别是明代兴起“八股”以后,科举考试演变为以经义为主体,所有人均须经过科举始得入仕。从小注重读经习礼的私塾教育,就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愈加受到入们的重视。但多数的私塾仍属于蒙学性质的教育机构,主要有教馆、座馆、家塾或义学、义塾等类别。这种蒙学性质的私塾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其遍及的区域之广和数目之多,让人叹服。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到明清时期,蒙学教材较前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流传较广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于字文》。二是伦理道德教材,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少仪外传》等。三是综合知识类教材,《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是这类蒙学教材的代表作。四是诗歌类教材,以《于家诗》为代表。
古代蒙学教材,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但从编撰教材的角度来说,蒙学教材的以下特点值得借鉴:一是重视汉子的特点。二是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二是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既长知识又明事理。
4.古代私学的高级形式:书院
书院始于唐朝,有两类:一类为中央藏书机构,另一类为个人读书治学之所。唐末因官学衰落,在佛教禅林的影响下,书院出现授徒讲学活动,成为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但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其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宋朝实现国家统一后,统治者定下“兴文教”的策略。最初急功近利,只重科举,忽视官学,书院便乘隙而强。宋初出现六大书院: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嵩阳和茅山,这些书院先后受到朝廷褒奖,或赐院额,或赐书,或赐学田,甚或兼而有之,社会影响较大,因而著名。南宋重科举,学校有名无实,理学成熟,闽学、湖湘学、心学等学派勃兴。各派大师讲论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创设书院,书院发展大道极盛。南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它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但官学化倾向已经出现。元朝对书院采取保护态度,但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渐失其淡于名利,志在学部修身的初衷。
书院创造了中国古代另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为:
第一,书院功能。书院重视藏书,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第二,书院组织形式。书院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其组织最初比较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的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不设管理人员和机构。书院主待人通常称为“由长”或“洞主”。其经费由设置院田做来源,此项院田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
第三,书院教学。书院的教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它与官学有很大的不同,形成许多显著的特点:(1)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2)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呜"的精神。(3)入学门户开放,不受门户限制。(4)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5)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第四,书院的规章制度。书院的教学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制定的“学规”或
“教约”之中。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
5.古代私学的特殊形式: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父子相传,起源甚早。这不是指识字教育和某种技艺的传递,而是一种专门学术的传授,汉代已相当流行。唐中叶以后,宗族,大小家族逐步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为了维护巩固本家族的势力,族长家长们都很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运用家族的经济力量开设私塾,培养本族优秀弟子,使之有机会通过科举应考,进入仕途。这种通过家学传递专门学术的传统一直绵延到清代不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对中国私学系统的认识
1.潜心学术、热爱教学的敬业奉献精神。
2.宽松的学术气氛,自由的理论追求。
3.重人文精神,轻科技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