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第七章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七章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9. 京师同文馆
是中国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官办的外语专门学校,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初期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学校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
课程设置上,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西艺;
教学方法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既有封建性,也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40.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体即根本,用即具体的措施,这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为根本,辅以西方科技,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以达到自强求富。
中体西用思想早起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它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直接嫁接,必然会被新的形式所替代。
41. 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
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操办,于1869年1月正式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船舰驾驶和制造人才的学堂,分前后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培养能设计造船用零件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包括算数、几何等学科的基本课程和造船,机械制造和操纵等实践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任教习,学习英文,培养驾驶和轮机技术人才,分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课程也分为实践和基础课程。1862年2月,前学堂又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在职培训先声。
从开办到1913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42. 论述洋务教育改革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
(1)举办、类型、特点。
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技术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
特点: 培养目标,造就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知识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 普遍设立分年课程计划,确立学年制,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
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特点:
培养目标,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
课程设置,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教学组织,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以外国人才为主,受列强控制
意义: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 左宗棠1866年创立,1867年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4)洋务学堂的历史影响
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经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二、留学教育的起步
(1)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但由于诸多矛盾,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学生 1876年,魏瀚等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先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影响 规模虽小,但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最名副其实的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3.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革新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政府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近35年,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主张学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一定基础。教育革新包括:
一、 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① 学堂教育
② 留学生教育
③ 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封建教育是为科举取士服务的,如果不动摇它的根基,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就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难以持久。然而科举制度的根基一时又难以动摇,洋务派不得不采取折中手段,力图在科举制上打开缺口。他们多次向朝廷提出变通考试令,努力让洋务学堂学生得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让洋务学堂学生与科举正途出身可同样保举官职。
④ 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洋务派很注意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人文思想等知识,为培养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堂。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人办的近代报刊,中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中国人有了传播自己的近代文化和社会信息的工具,从此,传播进步思想有了途径。
二、 教育思想的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见上)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翻译了大量各类西方文献著作,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44. 以张之洞《劝学篇》为例,评述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思想的重要潮流,《劝学篇》是其代表作,张之洞因此成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人物。
积极评价:
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与自由的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放不下封建纲常伦理。
① 解放思想。打破了中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善。在学习器物的同时,也渗入了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内容,这就使向西方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张之洞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法为主。
② 强化民族整合。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
③ 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借个本国的实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引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消极评价:
首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阻碍历史进步;
其次,对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
另外,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发展的中,反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教育史》第七章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