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7)”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七)错误记忆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或发生过。真实记忆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成功引发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是:关联性。
1.研究范式
(1)联想研究范式(考查被试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①集中联想程序范式(DRM范式)
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感冒、发抖)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这就表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②类别联想程序范式
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3或5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比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的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报纸”。
结果发现,在随后的测验中,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未学过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无意识知觉范式(考查被试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表,并告知在随后测验中会让其判断测验词在词表中是否出现过。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现一个背景词, 并进行视觉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背景词与测验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匹配(与测验词完全相同)、不匹配(与测验词完全不同)和基线(无背景)。并区分了有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两种背景词呈现的时间条件。
结果发现,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时间短时,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的背景下比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出现“旧的”反应;而呈现时间较长时,其效应则相反。
说明无意识知觉能够唤起被试对材料的熟悉感,而被试的错误再认效应则可以解释为无意识提取和归因过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3)错误联接范式(既可考查对单词,也可考查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
在实验中先呈现由两个单音节组成的合成词(如handstand、shotgun)给被试学习。随后在再认测验中,呈现词混合了先前所学单词、有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handmaid)、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handgun)以及无关的控制词。
结果发现,被试对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比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产生更高的虚报率。
(4)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考查被试对事件的错误记忆)
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其他描述或者问题,在一段时间间隔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法庭上证人的证词问题)。
(5)KK范式(考查被试对事件的错误记忆)
即权威信息的影响,导致对自身记忆产生怀疑。让被试将听到的单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但同时告诉其不要按键盘上的ALT键,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发生错误。在被试进行一段时间后,计算机会发生爆炸。这时实验者故意沮丧地告诉被试是因为他们按了ALT键而导致数据全部被破坏,而且对于一半被试,告诉他们在程序出问题之前有人看到他们按了ALT键。
结果:当被试被指责说看到他们按了ALT键时,他们更可能承认的确做了这件事,而且感到很内疚,并能虚构出该事件的细节来。
2.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
(1)内隐激活反应理论(安德伍德,IRA)
在DRM范式中,关键项目的激活不是因为其真实的呈现,而是因为词表中相关项目的激活所导致,而且词表项目与关键项目的关联程度越高,错误回忆或再认的次数也就越多。
(2)模糊痕迹理论(布雷纳德&雷纳,FTT)
字面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字面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而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当增加词表项目和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关键项目的痕迹要点时,便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3)来源监测框架(SMF)
该理论认为回忆是包括灵活地使用记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决策(或归因)的过程,这些决策过程有时会失败,有时也会按照不足以判断项目来源的信息进行操作,结果就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来源混淆或来源的不恰当归因。
3.影响错误记忆的因素
(1)影响真实记忆的多种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错误记忆;
(2)关联性对错误记忆有显著影响:完全没学过的内容,既没有真实记忆也没有错误记忆;
(3)错误记忆会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4)学习与测验间的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即错误记忆是不容易消退的。
4.相关研究
(1)经典实验
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始于巴特莱特,他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①系列再生实验
让被试1先看一幅图片,让其记住图片内容。过一段时间请他画出该内容,然后让被试2记住被试1画的图片,并也在一段时间后请被试2画出他所记忆的图片,依次进行。
结果发现,被试的记忆量上并未减少,甚至增加,但在质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对称化、尖锐化和同化。
②重复再生实验
让一个被试在不同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原故事中的一些内容被略去,故事变得更加规范、合理化。
(2)应用
①词语遮蔽效应
一般情况下,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词语化有助于记忆,但当所欲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言语把握时,词语化可能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错误记忆发生,该种现象称为词语遮蔽效应。
②想象膨胀效应
想象能够提高一个人相信某一虚假事件确实发生过的程度,称为“想象膨胀”效应。
③司法程序中的错误记忆
可参见关于儿童可教唆性的研究。
④被压抑的童年期记忆
催眠创设了一个提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比平时更易于将内心经历作为记忆,并且对正确和错误的记忆都表现出自信。
(八)定向遗忘实验
1.含义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也称有意遗忘,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向被试呈现一定材料,一些必须记住,一些必须遗忘,若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
2.研究范式
(1)单字方式研究范式
先呈现一个项目,让被试进行编码加工,然后告诉被试这个是需要记忆的还是遗忘的,一定间隔后呈现下一个。
(2)字表方式研究范式
将一组材料分出前后两半部分,两部分材料分别呈现。有两种实验条件: ①R实验条件,被试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都进行记忆;②F实验条件,要求被试学习前半部分材料进行遗忘,让被试集中精力学习字表的后半部分。最后让被试按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表明,相对于那些要求记忆的材料,要求遗忘的材料回忆效果较差,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
(3)混合设计
Baeden和Basden在1996年的研究中采用3×2×2的混合设计运用上面两种研究方式,自变量材料形式(图片,单词伴随想象和单词不伴随想象);定向遗忘范式(单字,字表);实验条件(R条件,F条件)。前两个自变量为组间设计,后一个自变量为组内设计,每种材料形式实验条件都设个控制组,控制组被试不接受定向遗忘指导语。
结果表明,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后,指导语要求记住的部分其自由回忆成绩均高于指导语要求遗忘的部分。
(九)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1.含义
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Anderson和Bjork指出,在信息提取过程中,记忆项间会相互干扰。这种相互干扰会激发一个抑制过程,从而压抑了其他竞争项目,最终导致这些项目被遗忘。他们认为不要求被试主动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会造成对其他竞争项目的抑制,导致对这些项目的暂时遗忘。
2.研究范式
提取练习范式,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1)学习阶段
安排被试学习若干词对,以“类别名称——样例(类包含)”的形式出现(如fruit-apple、furniture-sofa)。
(2)提取练习
从全部类别中选出一半的类别(如选出fruit),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样例”词对中选出一半进行线索提取,形式是呈现“Fruit-ap__”,要求被试根据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这样,所有学习材料就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进行过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apple,记为Rp+);一类是与Rp+同属类但没有进行过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orange,记为Rp-);第三类是类别和样例都未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urniture-sofa,记为Nrp,称为基线类别)。
(3)干扰阶段
(4)回忆测验
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学习阶段见到的所有样例单词。
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在提取练习阶段,属于同一类别的样例彼此竞争,要准确提取出所需要的记忆项目,被试必须克服竞争样例的干扰,由此形成了对竞争样例的暂时抑制,这种抑制使得在最后测验阶段,对R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Nrp样例,即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
3.主要应用
研究个体怎样防止过时信息和痛苦事件的侵人、对创伤性事件的记忆重构等。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7)”,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