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二、视觉实验
(一)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1)明适应
从暗处到亮处,个体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现象。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30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之后感受性的下降速度逐渐缓慢,大约1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完全适应的水平。
锥体细胞主要是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所以明适应是锥体细胞起作用的结果。
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盲(flash blindness),此现象也许是视觉功能的保护机制,但过强的闪光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2)暗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暗适应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最初的7~10分钟内,感受性骤升,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方向,感受性继续上升,出现棒锥裂。早期的暗适应由棒体和锥体细胞共同完成,之后,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过程持续30~40分钟。可用暗适应仪来测量。
棒体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夜间和昏暗环境下起作用,因此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在值夜勤之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样会防止棒体细胞在强光下被分解,以加快眼睛暗适应的过程。
2.视敏度的测定
(1)含义
视敏度是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或者是对物体的最小可分辨度的能力。医学上将视敏度称为视力。视敏度是人眼对光刺激空间的辨别能力的指标。
(2)测定
用视力表,以视角的倒数表达,V(视敏度)= 1/α (视角)。
(3)影响因素
①亮度。
②物体和背景间的对比度。
③视网膜部位。
④视觉适应。
⑤闪光盲。
⑥练习。
(4)实验研究方法
①最小视点法:测定观察者所能觉察的最小的点子,即测量观察者的觉察能力;
②最小可分法
A.解象(resolution): 对一个视觉形状组成部分之间距离的辨别能力;
B.定位(localization): 又称微差敏度,判断两条竖线的位置是否连续;
C.认知(recognition): 包括解象和定位能力,要求被试读出所看到的字符,又称再认能力。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CFF)
(1)闪光融合现象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闪光融合现象属于一种似动现象(在没有运动的地方看到运动)。
(2)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的频率,这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的指标。
(3)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①用已制成的闪光融合频率计测定融合频率。
②用混色轮测定闪光融合频率。具体方法是:在混色圆盘上,开一个一定大小的孔,圆盘后面有一个不动的光源,开动马达,调节转速,使其达到融合。
③融合频率一般采用极限法测定,由闪到不闪,再由不闪到闪。
(4)影响因素
①光相强度:光线越强,融合越困难(费里——波特定律);
②光相差异:光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
③刺激面积:刺激面积越小,融合越容易;
④网膜部位:在中央凹的闪光融合频率比边缘高;
⑤其他因素:其他感官的迁移、年龄、疲劳、缺氧等因素;双眼间的迁移、波形及波长的不同都影响融合频率。
(二)颜色视觉
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
(1)颜色的基本特征
颜色分为两大类,即彩色与非彩色。一般的颜色主要指表面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
色调:决定于占优势的波长。对应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对应光波的振幅。
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对应光波的纯度。
(2)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
①颜色对比
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同时对比),或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继时对比),颜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具体包括:
A.亮度对比:同一颜色放在不同背景上感觉的亮度是不同的,暗背景上显亮,亮背景上显暗;
B.色调对比:同一颜色放在不同背景上感觉的色调是不同的;
C.饱和度对比:同一颜色在亮度相同的灰背景上显得饱和度高些,而在同一颜色背景上显得低些。
②颜色适应
在长时间或高强度颜色刺激作用下,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受到刺激的神经末梢产生疲劳,而刺激颜色的补色就主要地被感知到。
③颜色常性
人眼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时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表现出颜色恒常性,这对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④颜色混合
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A.色光混合:加法过程(RGB,红绿蓝称为基色)。遵循三大定律:
a.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
b.居间律: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
c.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
B.颜料混合:减法过程(黄青紫称为基色)。
2.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麦考勒效应实验(McCollough,1965)
(1)麦考勒效应
指一种受到测验图像条纹方向决定的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对其的解释能够为视觉系统具有特殊通路的理论提供证据。
(2)麦考勒效应实验
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的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
由此得出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