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3岁约3个信息单位,6岁约6个信息单位。
帕斯夸尔-莱昂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这种能力就是记忆空间(M空间)。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发展更快。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记忆中起作用的。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但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他们会以为一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原先虚构的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5.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元记忆有了初步的认识。弗拉维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6.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
弗拉维尔等人提出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为:
(1)0-5岁,无策略;
(2)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诱导;
(3)10岁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复述和组织(系统化)。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这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有关。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初期,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晚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2.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1)三山实验
皮亚杰认为,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基本特征是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他设计了三山实验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看待事物。
(2)守恒
守恒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守恒包括数量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容量守恒(12-13岁)。
在液体守恒实验中,3-4岁的幼儿一般只注意到新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能意识到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同时考虑两个维度有困难。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在数量守恒实验中,儿童仍犯有同样的错误。
(3)类包含
类包含指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
3.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用词来标记的。幼儿概括的特点是: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大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往往是不精确的。
(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幼儿首先掌握的是一些实物概念,在这些概念掌握过程中,也体现着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幼儿晚期,实物概念的发展一般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还不能很好地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3)最初社会概念的掌握
幼儿社会概念的掌握水平主要是具体形象水平,一般有四级:第一级, 不理解;第二级,笼统的理解;第三级,开始有分化,是典型的具体形象水平;第四级,能和某些本质属性联系起来,接近概念的初步定义。
(4)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比实物概念晚些,而且也比较难。数概念的产生,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而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发展过程。
(5)类概念的掌握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依据主题来分类的,而不是用分类学的方法,由此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经历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这三个阶段。
4.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过程。到幼儿晚期,儿童一般可以在他们理解的事物范围内进行很好的合乎事物本身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三)心理理论
1.心理理论的含义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的基础是: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相区分的,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
日常认识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并通过推测其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儿童如何获得这种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或能力有何发展方式。
2.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1)研究起源
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始于普雷马克和伍德鲁夫对黑猩猩是否具有认识心理的猜测。
(2)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韦默和伯纳设计出了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经典实验范式,用来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而能正确地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最经典的两个错误信念任务是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
实验结果发现,3岁的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5岁的儿童几乎能够克服所有困难,更好地理解问题,能够追随故事线索。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一级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的儿童才开始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3)理论解释
①理论论:人们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是种日常的、非正式的“理论”,经验在心理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模块论:持该理论的研究者均反对理论论的解释,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神经成熟的结果,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
③模拟论:该理论认为,儿童能内省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通过模拟的方法,用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从儿童个体的知觉经验、对他人的情感经验、社会互动经验等方面来解释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