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与基因
细胞是身体的最小结构单位,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由四种核苷酸成分组成。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个节段,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DNA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
(二)生命的开始
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它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其结果是使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父母的遗传物质通过减数分裂部分地分配到精子和卵子中去,为受精卵遗传物质的组成做好了准备。
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核与卵子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子(母方)。
2.有丝分裂与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是细胞染色体进行有规则的分裂变化过程。受精后24~36小时,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主要内容是染色体的分裂)。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这是生长、 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生命体的重要基本特征。
二、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一)胎儿的发育阶段
根据胎儿发育的特征,可以将产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R.J.斯腾伯格)。
1.胚种阶段(0~3周)
胚种阶段指从形成受精卵到胚胎组织着床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两周时间,这一阶段也称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2.胚胎阶段(3~8周)
胚胎阶段也称组织分化时期。这个时期细胞发展极为迅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外胚层(分化为皮肤、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分化为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内胚层(发展为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胚胎阶段是器官分化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胚胎对环境中危险因素最敏感的时期。
这个时期如果受到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的影响,胚胎将出现严重的畸形。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中,主要包括感染、药物、辐射和营养不良这几类。
器官发育结束,胎盘形成,表示胚胎期结束。
3.胎儿阶段(8~40周)
这段时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胎儿的骨细胞开始发育,已有的器官结构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躯体比例与各部分功能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发育特征为胎儿动作,主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活动两种类型。
(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1.母体因素
(1)孕妇的营养
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供应不足,对胎儿的发育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往往伴随新生儿低体重和高死亡率;另一方面,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胎儿的脑发育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导致这些儿童在智力、运动技能的发展上都明显落后于母亲怀孕时营养充足的那些儿童。
(2)孕妇的疾病
怀孕后的头三个月内,母亲生病对胎儿发育影响最大,某些病毒和微生物对胚胎具有致畸作用。在病毒感染中,风疹感染对胎儿的危害最大。风疹感染只会导致成人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但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胎儿出生后可能出现先天性白内障等眼部症状,或心脏畸形、先天耳聋、小头症和智力障碍等缺陷。
(3)孕妇的情绪
心情舒畅的母亲和心情紧张、忧虑的母亲相比,她们的胎儿生活在不相同的环境里,二者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全身循环流动的激素,以及细胞的新陈代谢都不相同。母亲的情绪影响她的激素分泌,血液里的合成物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新的化学物质被送到胎盘,使胎盘的循环系统产生变化,由此影响胚胎发育,严重者会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甚至腭裂、唇裂。
2.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等。
(2)化学因素:铅、汞及其化合物,吸烟,嗜酒,饮用咖啡,吸毒,药物等。
(3)生物因素:空气、水、土壤污染等。
(4)地理因素:高海拔地区的孕妇动脉子宫血流速较慢,会导致胎盘缺氧。
(三)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遗传疾病传代规律复杂,一般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有:软骨发育不全症(一种矮小症)、亨廷氏舞蹈病(一种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的病)、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指畸形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败坏病)、苯丙酮尿症(PKU)等。
伴性隐性基因传递的遗传病主要有:血友病、肌肉营养障碍症(一种进行性的肌肉消耗症)、脊髓共济失调症、红绿色盲等。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祥白痴、21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女),克兰费尔氏综合征(男)。
(四)新生儿反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对新生儿具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另一类则是对新生儿不具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1.第一类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
(1)呼吸反射。
(2)无条件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
(3)无条件防御反射:包括呕吐、喷嚏、眨眼等。
(4)无条件定向反射:新生儿出生后12~24小时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在大声或其他刺激的作用下,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刺激源,并因定向反射而抑制吮吸动作。
此类无条件反射有帮助新生儿获取食物、排除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重要刺激的作用。
2.第二类无条件反射(原始反射)
(1)巴宾斯基反射:约在8~12个月间消失。
(2)达尔文反射:亦称抓握反射,约在4个月后消失。
(3)摩罗反射:4个月左右消失。
(4)游泳反射:4-6个月后消失。
(5)行走反射: 8周左右消失。
(6)强直颈反射:亦称击剑反射,3个月左右消失。
此类无条件反射是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曾起过帮助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在现在人类生活中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很快消失。如果消失过迟,往往是大脑皮质发育不良的表现;由于无条件反射大部分是在脊髓完成的,因此,如果这几种无条件反射弱或不出现,那么脊髓发育可能存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