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一)工农教育
1.工人教育
(1)总述
工会领导设立,形式包括工人补习学校、子弟学校、俱乐部、图书馆和读书阅报处。
(2)代表
北方最早创办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各地的工人教育中,湖南地区最具代表性。
2.农民教育
(1)总述
以宣传教育的手段,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建立农会、开展斗争。
(2)形式
日班与夜校
(3)学习内容
①传授记数、识字和生产、生活日用知识,使农民“不为地主所骗”;
②传授革命道理,使农民“出来办农会”。
(二)典型学校
1.湖南自修大学
(1)总述
1921年由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干部。
(2)办学宗旨
办成一所“平民主义的大学”,实现平民读大学的理想。
(3)目的
为“改造社会”做准备
(4)教学方法
采用“自动的方法”,即自定课表,就所选学科进行自学
(5)课程设置
①设文、法两科;
②强调劳动教育
2.上海大学
(1)总述
1922年春由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高等学校。
(2)办学目的
培养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和建设新文艺的革命人才。
(3)教学特点
①采取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②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活动,并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斗争。
3.农民运动讲习所
(1)总述
1924年在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也是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其学员成为南昌起义的骨干。
(2)课程特点
课程与教学安排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斗争需要紧密联系的原则
(3)教学特点
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学与集体讨论、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三)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1.总述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2.教育本质
教育不仅受制于经济基础,且受政治制约,中国先要革命,解决经济问题,在坚持革命的前提下,教育就显示出它的独特作用,即传播革命道理和文化科学,引导人达到“光明与真理境界”。
3.倡导工农大众教育,尤其认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性
4.倡导青年教育
(四)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1.总述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2.教育作用
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来办教育,要以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他批判“教育救国论”。
3.儿童教育
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机构,使儿童一出生就受到良好的公众教育。
4.中等教育
①理想的中学教育是使毕业生“升学就业两均便利”
②意义:恽代英改革中学教育的思想,切中了当时中学教育的弊端,触及了不少中学教育的理论问题。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1931-1937)
四个“在于”:
①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②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③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④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1931-1945)
1.抗战教育政策;
2.“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3.“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4.“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
5.“民办公助”的政策。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19-1949)
1.这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理论下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2.具体内容:
①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②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理性的态度,剔除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
③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了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
三、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一)干部在职培训
这种教育形式开展的最早,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干部学校实施。
(二)干部学校教育
干部学校教育目标明确、课程精简、形式多样,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为苏区的建设和革命战争提供了保障。
(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综述
简称“抗大”,主要目的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
2.教育方针和校训
(1)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2)校训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
4.政治思想教育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5.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
②研究式
③实验式
④活的考试
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群众教育
1.总述
群众教育是在不脱离民众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下,以广大成人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是抗战时期社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成人教育为重心。
2.形式
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等,其中冬学和民校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
3.任务
①扫除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提高政治觉悟,进行军事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二)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1.办学形式
办学形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战斗性,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办流动小学、巡回小学,教师往来授课。
2.教育内容
①教育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
②边区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劳作和体育;高小增加政治、自然、历史和地理;
③劳作以生产劳动为主,体育以军事训练为主;
④条件差的初小只开设国语、算术两门课程;
⑤还特别注重政治教育、大多根据地都编写了战时小学教材。
(三)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教育正规化主要指中等教育的正规化,也涉及整个普通教育。
主要要求:
①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教育不能像战争年代那样随政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②普及教育,学制正规化;
③教学内容以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降低政治课和直接与实践挂钩的课程等。
(四)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1.办“抗大”式训练班:如东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军区人民军政大学等;
2.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规化:其中,延安的华北联合大学堪称典型;
五、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1)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做出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重要选择。
(2)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教育的职能在于帮助人们认识根据地斗争的性质、目的、意义、方法和手段,动员人民积极参战,有效地工作,教育内容就必须充分反映这一需要。
(3)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3)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三)依靠群众办教育
(1)群众教育由群众自己办,即在苏维埃政府支持下,以乡村为单位依靠群众办夜校、识字班等。
(2)依靠群众力量办普通小学,即由政府出一部分经费,场地、设施和部分经费由各乡村自行解决,通常是初小由乡办,高小由区办。
(3)干部教育不脱离群众,无论教学内容、学习时限和教学组织,都考虑群众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新型的教育体制
新型的教育体制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三部分。三个部分有主次之分,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又重于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现职干部的教育重于未来干部的教育。因为成人接受教育后能立刻投入生产中,这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是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
(五)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
(1)缩短学制,有利于学生尽快学到革命和生产需要的知识,收到及时的成果。
(2)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各类学校精简课程门类,删除不切合实际的内容。
(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不受正规教师、课堂的制约,提倡小先生制,破除传统教育方法,特别在干部教育中,多以自学为主,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