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答】学术界对课程没有统一的定论,说法较多。有人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有人认为课程即学习经验;有人认为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还有人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总的来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存在。从育人目标上讲,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上讲,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途径。
2.学制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当代双轨学制逐渐向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综合中学是实现并轨的一个好方法。
3.《颜氏家训》
【答】《颜氏家训》是我国南朝梁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出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用以训诫其子孙。这部著作是我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某些真知灼见,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画面。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教育,比如提出了及早施教、严慈相济、均爱原则、重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
4.观察学习
【答】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他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班杜拉完善了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链条。
二、简答题
1.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答】(1)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拉伊等。
(2)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①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缺乏科学性,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②强调实验教育学是以实验的方法为基础的新的独立科学,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是有差别的,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育实验则是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环境中进行的。
③认为实验教育学必须借助相关学科,采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研究。
(3)评价。
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实验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因而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了社会因素;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并将其视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以致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2.简述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答】(1)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了“熙宁兴学”,是他主要的教育改革。
(2)改革措施。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a.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b.朝廷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经》《尚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结果:“熙宁兴学”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3.简述德育过程的定义并说明其规律。
【答】(1)定义:德育过程即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2)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a.学生对环境影响的主动吸收;b.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教导;c.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促进。
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a.思想道德发展具有整体性;b.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c.德育实践具有针对性。
③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自我调控、自我评价构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意义有:a.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b.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c.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
4.简述教师的基本素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教师的基本素养。(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关系: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是作为教育者所必不可少的素养,拥有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三、论述题
1.分析这位学生的想法,并说明教师应如何引导。
【答】(1)该学生没有意识到上学的价值,把物质的满足等同于人活着的意义,是错误的。
(2)教师应进行言语说服。
①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才,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是对自己负责任。教育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不上学,在家依靠收房租度过一生,就不能发现自己潜在的才能,更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作为年轻人,人生才刚刚开始。
②不管做什么,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而在当今社会,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上学获得教育。这世界上不存在凭空就能得到好工作的美梦,任何工作都需要学习与付出,哪怕理想是收房租,也要学会识字和算术,也要上学接受教育。
③上学不仅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对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对自己而言,上学接受了教育才有可能逐渐领悟到人活着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满足,不是依靠收房租来获取人生的意义;对国家和世界而言,上学学到的内容,在将来都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公平。
2.韦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请说明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实践启示。
【答】(1)学生小明在考试不理想后把原因归结于“没有猜中考试题目”,这是一种把失败原因归结于运气的表现。小明和小英一同依靠猜题复习迎考,这也是投机取巧,不能进行正确归因的体现。
(2)基本观点: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人们活动的成败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一个人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将自己的成败归于不同因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按照这种理论,小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运气不好,自己真倒霉,这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归因,因此会产生气愤,从而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3)启示: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在成功或失败后正确地归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而不是在考试之前像小明和小英两位学生一样依靠猜题去复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