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四、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响于50年代。它以实用主义教育的分支而著称,主要代表人物为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等人。
1.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以便通过学校教育“改造”社会,为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明开辟道路。
(2)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社会一致”,是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一致。
(3)以行为科学为依据
行为科学中正在出现的革命要求教育重新考察它原来的整个结构,确定学校的目的和原则,并考虑编排教材的方法,以及组织教学的途径。
(4)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重视科学之间的联系。
(5)劝说教育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劝说学生做好准备,去改造自己生活的社会。要实现改造主义的理想,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社会改造的意义和必要,使学生相信改造主义的哲学,并且愿意为改造主义的理想去奋斗。通过民主的讨论和劝说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的精神。
2.评价
(1)改造主义者与实用主义教育之间有着许多相似性。
(2)改造主义教育自称是“危机时代”的教育理论。
(3)改造主义教育具有折中主义的特点,把永恒主义教育和要素主义教育的不少观点结合到自己的模式里去。
(4)它是实用主义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的继续。改造主义教育在美国教育界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往往停留在空泛的理论上,而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50-60年代开始在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
1.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学校课程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学生应该系统地掌这些文化共同要素;课程应当体现文化同一性,以间接经验为主。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的训练智慧的过程。
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力的严格训练;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学校的社会责任是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刻苦和专心
学习不能像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那样只强调儿童个人的兴趣和自由,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该看作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4)教师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权威人物
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确立教师的权威;教师应深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师必须具有第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科目的逻辑体系,具有把知识、事实、理论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懂得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2.评价
它对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提出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观点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因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水平、忽视学生的动机和情感、所编的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等,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因此从70年代起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
(三)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50-60年代在教育界曾有过较大的影响。
1.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因此,建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不变。
(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永恒的理性
人类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教育的首要目的就应该是引出这种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使人的理性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教育应当传承永恒的真理,通过一些抽象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的永恒课程来传授永恒真理。这些永恒课程是由世界名著构成,它是普通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永恒的理性的最好途径。
(4)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学生的学习既然是为了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理性,就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
2.评价
它包含合理的因素,对当代教育有着一定启迪的价值。但观点大多依赖于哲学的思辨,缺乏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依据。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因此遭到批判。
(四)新行为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运用有关人类行为及学习过程理论阐释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教育思潮,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
1.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运用教学机器来强化。
(3)确立程序教学理论。
(4)构建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评价
程序教学可看成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始,有助于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其忽视了人的意识和心理在学习中的作用,把人类的学习归结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忽视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
(五)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侧重研究课程教学改革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并盛行于60年代,至今在西方教育界仍有较大的影响。
1.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
(2)注重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尽早教授学科的基础知识。
(4)倡导发现法和发现学习。
(5)教师是结构教学的主要辅助者。
2.评价
它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范例,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课程教学问题,成为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其过分强调认知结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有些观点也过于天真和理想化,致使课程教材改革的难度偏大。
(六)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奥尔波特等人。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
(3)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2.评价
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展开论述,提出的人的整体发展、自由的学习气氛等理论命题,无疑对教育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不够重视,且将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仍缺乏研究。
(七)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它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潮,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5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现已成为一种被视为未来教育战略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理想的教育在于能使个人获得连续的发展和充分的自我实现,因此,人们需要“终身学习”。它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其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
(2)教育过程应该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3)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4)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5)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体制和变革传统教育的方式。
2.终身教育的目标
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其具体目标包含两方面:第一,培养新人;第二,实现教育民主化。
3.终身教育的任务
为了使人“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
4.终身教育的实施原则
使教育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
5.对终身教育思潮的评价
(1)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
(2)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社会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3)现在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更具特色,注重人的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整体性,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凸显出国际性。它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4)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把“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尽管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须进一步探讨,但是旨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未来教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