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二章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
1.主要内容
(1)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2)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目的: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训练,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内容:“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3)18岁以上,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即埃弗比,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
(4)年满2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并在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2.特点
(1)教育被当作一项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注重身体素质教育。
(2)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为了保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由长老代表国家进行体格检查。身体赢弱的新生儿要被弃入荒野,只有体格健康的新生儿才能被抚养。
(3)重视女子教育。女子接受与男子相同的军事、体育训练,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并在男子出征时负责防御本土。
城邦性质 | 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 |
教育制度 | 由国家统一管理 |
教育目的 |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
教育内容 |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秘密服役 |
教育方法 |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
教育对象 |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
缺陷 |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 |
(二)雅典教育
1.主要内容
(1)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2)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岁后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通等;这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
(3)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除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外,还要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科目包括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忍的品质。
(4)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5)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6)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2.特点
(1)教育具有等级性。
(2)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并存。
(3)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重视体育的同时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道德的养成和审美的培养。
(4)对女子教育重视不够。
城邦性质 | 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城邦制 |
教育制度 | 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 |
教育目的 |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
教育内容 | 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以及其他文化知识),舞蹈,德育 |
教育方法 | 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 |
教育对象 | 男性 |
缺陷 | 轻视女子教育 |
(三)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
1.相同点
学校教育主要为奴隶主阶级控制;教育和生产劳动没有发生关系;都把严格的军事训练放到了重要地位。
2.不同点
雅典教育不仅要求通过严格军事操练使学生强壮,而且还力求智力、美感、道德和体育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雅典教育的和谐发展思想,不仅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极大重视,而且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城邦 | 斯巴达 | 雅典 |
教育体制 | 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 | 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 |
教育类别 | 武士教育 | 公民教育 |
教育目的 | 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 |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
教育内容 | 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 | 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
总体评价 | 形式单一,程度较低 | 形式多样,程度较高 |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1)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古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荷马时代,“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公元前5世纪后期,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并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形成智者派。
(3)智者派的共同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认为,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4)智者教育的目的: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5)智者的教育贡献
①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扩充了教育对象,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②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关心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④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在古希腊,职业教师取代了“大众教师”。
⑤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⑥首先确定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1)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发生了转移。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而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3)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逐步被削弱,初级学校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注重和谐发展和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
(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与此相联系,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5)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之外,在公元前200年前后,由各类学校合并成的雅典大学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为传播古希腊文化、科学和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以讲演、交谈的方式进行,且教育对象十分广泛,并不限于贵族成员。
(一)教育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愚钝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
(二)德育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一一道德
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哲学应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自然回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伦理、政治、哲学的研究应当能够实践。
2.寻求道德的“一般”
智者认为真理因人、因时而异,没有普遍的真理。苏格拉底不满意智者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他汲取自然哲学家探讨万物本原的思想方法,要求在真理、道德问题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
3.教人学会做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他劝人敦品笃行,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
4.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能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评价:
①它可视为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
②明确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具有可教性,从而使后世的教育家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③“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具有巨大冲击力。
④但是,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并不完善,因为它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他本人是自制的典范,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认为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对一个人来说,口才的流利、办事的能力、心思的精巧都是次要的,而首先必需的是自制。
6.守法即正义
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守法即正义”即正义的本质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他将教育、道德和政治、法律完全融合在一起,寓守法于道德之中。
7.身教重于言教
苏格拉底不仅劝人向善,而且他本人就是崇高道德的榜样,并严于律己,以身教人。
(三)智育论
智育论一方面与德育论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与治国者的培养密切相关。
与德育论相联系的部分,主要是指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另外,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在他看来,学习这些科目在于实用而不是理论思辨。
(四)“苏格拉底法”
1.含义
苏格拉底方法,也叫问答法或产婆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1)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助产术即像产婆帮助妇女生产一样,通过努力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代替对方说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