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第16天: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互相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2.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一切的社会的现象只有在社会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依据。体现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习题训练】:
16.(单选)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成了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粮食,经过半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许多生态问题,黑龙江垦区现在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当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习题答案】:16.D
【解析】:选项A是一种复古倒退的观点,其实质是将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同于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是错误的;材料的观点并没有停留在“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上,“退耕还‘荒’”才是最后的重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的,因此B项也不正确;C项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题干中的“仓荒互变”正是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是马克思的原话,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