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采取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不可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题干考查人的感官识别能力高于动物的原因,这是因为人有意识和思维。选项A正确。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题干中一系列连续的数量(90分,及格)变化的过程导致事物发生质(59分,不及格)变,选项B正确。选项C、D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中90分和59分不是对工作的“肯定”和“否定”,选项A排除。故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的预付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工人的工资是预付资本的一部分即可变资本,而非全部资本,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C表述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补偿了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归资本家占有。而归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的数量是工人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减去剩余价值后的余额,而非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选项D是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假象,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故答案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就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很少的社会财富。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劳资冲突不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而是结果,选项A错误,排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非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选项B 错误。虚拟资本泡沫化会导致虚拟资本持有人的资产贬值,但不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选项D错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者贫困的增加。故答案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一定要有先进的理论,而是正确的理论,先进不等于正确,选项A错误,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选项C表述错误,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就是要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和组织方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题干中,选项A、B、C都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故答案选D。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是5年,自2011年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这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这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故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选项A、C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选项D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故答案选B。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在于:第一,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都想独霸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独霸中国的矛盾是无法协调的。第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选项D正确。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是事实,但并不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原因,也不是帝国主义是否能够独占中国、瓜分中国的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造成的结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虽然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答案选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题干中问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阐述的“民主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等。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并未说明中国为什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的确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十月革命并没有为中国革命提供成功的经验,选项B错误,排除;选项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并没有揭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个革命阶段之间紧密衔接的内在联系。故答案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修养的内涵。个人在道德意识、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有:第一,学思并重的方法;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第三,慎独自律的方法;第四,积善成德的方法;第五,知行统一的方法。题干意在说明道德品质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道德的养成亦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贯彻,从一点一滴中不断养成,体现了积善成德的方法。选项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为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故答案选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3个层次法律规范所构成。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看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选项A排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选项D排除。故答案选C。
15.【答案】D
【解析】形势与政策。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选项A“完全成熟”表述错误,选项B“实现了”表述错误,选项C“实现了”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D。
16.【答案】C
【解析】形势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12月在华盛顿成立。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总裁更换属于一般人事变动,与改革不相关,故选项A排除。新人总裁仍来自发达国家,选项B排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世界舞台,是20世纪7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建立的结果,与题干无关,选项D排除。故答案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7.【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新旧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及人民的利益,选项A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BCD。
18.【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非常复杂的。不能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单向”的作用,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能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唯一的”社会因素或历史动力,否认其他的社会因素。解答本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选项中被“歪曲”前的观点必须是马克思的;第二,选项中被“歪曲”后的观点是错误的。遵循这一思路,选项A,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被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符合题意。选项B,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一个决定,一个反作用,就是相互作用的。被歪曲为“单向作用”,符合题意。选项C,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题干所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被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符合题意。选项D不符合做出正确选择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正确的说法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或者积极能动,或者消极被动。故答案选ABC。
19.【答案】CD
【解析】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内部矛盾的统一体。选项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决定的。选项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要求等价交换的,从表面上看,商品是物体和物体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相交换。劳动和自然界都是创造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如阳光空气海洋等等,它们都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都有使用价值,选项A错误,排除;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决定的,选项B错误,排除。故答案选CD。
20.【答案】AB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的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选项A正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进程中,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必然要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是自我否定的,选项B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者,资本家是剥削者,无产阶级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以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选项D正确;马克思认为,推翻资本主义的途径有暴力与和平的两种方式,但最主要的是暴力的形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ABD。
2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他们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故本题答案选ABCD。
2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选项C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ABD。
2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基层民主的客体是公民“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而非“国家事务的管理”,基层群众是不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而是通过选举选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间接”参与国家事务,因此,选项C错误。故答案选ABD。
24.【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还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选项C错误,排除。故答案选ABD。
25.【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6.【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之后,法、美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虎门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选项A排除,《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的,选项D排除。故答案选BC。
27.【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兴办近代企业;二是建设新式海陆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外国的学习还没有深入到法律制度层面——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选项D错误,排除。故答案选ABC。
28.【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地位。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而游击战争中既有进攻,也有防御。故答案选AC。
2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篇讲话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第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即我国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0.【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故答案选ACD。
3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既是道德要求,同时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首先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也属于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所以爱国主义又具有时代特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本题的四个选项均体现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全面理解。
32.【答案】ABC
【解析】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三大成就,胡锦涛2011年7月1日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3.【答案】BCD
【解析】形势与政策:本题考核在南非德班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取得的重要的成果知识点。
三、分析题
34.【参考答案】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人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注:如果考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真理和谬论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包括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解题思路】
第(1)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中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规律及其基本特征。题干中“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的两个关键词——“这一现象”和“理论”,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作答。第一,打碎花瓶这一现象属于个别现象,但个别现象中包含着同类现象所共有的普遍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现象”与“本质”相对应,即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第三,“碎花瓶理论”属于理性认识,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回答。
第(2)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题干中的“错误”一词,构成该题的“题眼”。从辩证法来看,“错误”(谬误)是与真理相对的认识论概念,即真理与谬误及其辩证关系。
第(3)题考查的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要围绕“创新”这一主题,联系材料谈出自己的道理和想法,言之有理,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即可。
35.【解题思路】
(1)全国人大常委会吸收各方意见,对草案相关条款做出修改,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对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尊重。人民群众踊跃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是公民积极有序参与国家决策的体现。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此次个税法的修改,紧紧抓住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当前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现阶段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要求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
【解题思路】
第(1)小题要求结合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过程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答的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因此,作答时应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有表现为:人民通过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参加制定宪法、法律和各项政策,保证人民当前和长远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人们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直接参加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民主管理;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比如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明确了这一点,结合材料论述人民当家作主等内容即可。
第(2)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解决此题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趋向,二是要求。
36.【参考答案】
(1)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
(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理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解题思路】
第(1)题,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对应的最重大的事件就是辛亥革命。“就算汉人为君王,也不能不革命”这句话一是表明了他为什么要领导一场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首先,从世界范围看,资产阶级革命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英法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已经衰相尽显的中国远远的抛到了后面,中国要追赶世界潮流,就必须进行革命;其次,从国内形势来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而清政府却与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镇压民众爱国行动。只有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表明了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要推翻任何皇帝;不是以新王朝代替旧王朝,而是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辛亥革命的目的不只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第(2)题要求概括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这就需要考生回答出辛亥革命哪些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辛亥革命哪些还没有来得及做,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即中国共产党90年来完成的三件大事:第一,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参考答案】
(1)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诚信是为人之道,立足之本,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信义兄弟”事件中,孙家和工友都表现出诚信为本的美德。“信义兄弟”的感人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诚信美德巨大的凝聚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2)法律与道德在调节社会行为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须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材料中孙家惨遭不幸,然而,孙家还是履行了为工友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既是诚信道德的体现,更是法律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解题思路】
第(1)题,从道德的角度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需要作答诚信的科学内涵和道德作用,结合材料分析“信义兄弟”是如何体现诚信及其道德力量的。同时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的道德力量,就是诚信美德的社会影响力。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第(2)题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诚信,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的“诚实守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善意无欺,讲求信用,不规避法律和约定。材料中,孙水林与工友们有合同关系,他有信守合同按时发放工钱的义务。孙家虽然惨遭不幸,仍然切实履行了按时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是法律精神的体现,是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和落实。
38.【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但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虑和误解,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2)软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注:如果考生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
第(1)题关于“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的内涵: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影响力上升后国际社会的反应及我们的应对、西方社会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和信任、中国如何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第(2)题关于“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有何作用”的问题较为开放,要求考生把握“软实力”这一日益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并由此展开作答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软实力的作用。同时掌握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