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热点三:围绕着“十九届五中全会”、“2035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文化强国”“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考点
三、给出一组围绕着“十九届五中全会”、“2035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文化强国”“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考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角度1:如何理解“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是在我国即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之际擘画的新的发展蓝图,指明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有利于推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问角度2:“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之举,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利用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的特点,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要求我们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好开放合作之路。
第三句: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拓展知识】六保六稳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稳”和“六保”之间不是孤立的,两者是彼此联系的。“六保”是底线,“六稳”是高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提,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好“六保”,才能实现“六稳”,也才能稳住中国经济这个大局,实现稳中求进。通过保居民就业实现稳就业,通过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稳投资,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资、稳外贸。在当前经济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六保”,争取更好的“六稳”的结果。
【拓展知识】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建议》重要考点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拓展知识】建成文化强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能搞利益至上、流量至上。算经济账,更算社会效果账,不断推出积极向上、成风化人的优质产品,文化产业才能行稳致远、蓬勃兴旺。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拓展知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第一,从历史脉络来看,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从实践主题来看,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从人民性来看,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从民族性来看,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鮸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从世界性来看,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拓展知识】抗击疫情证明(彰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