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数学讲师
广受学生信赖的“线代王”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听觉”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24考研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听觉
1.听觉的含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2.听觉现象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敏感的区域。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听觉”,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